自律神經就像是身體的「自動排檔」
●交感神經:緊張、應付壓力(油門)
●副交感神經:修復、放鬆(煞車)
當一個人長期照顧家庭、工作責任大、情緒沒有出口,身體就會變成「油門踩到底、煞車踩不上」。
於是就會出現:
●睡眠不深、半夜醒來
●心悸、胸口悶、呼吸短淺
●腸胃脹痛、便秘或容易拉
●頭緊、肩頸僵硬、很容易累
●情緒變得比較敏感、容易煩躁或沮喪
妳不是脆弱,妳是太久沒有被好好照顧了。
每天10分鐘,身體就會開始修復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近年被國際身心醫學領域越來越重視的呼吸方式。
2025年有一篇針對呼吸調節與自律神經的綜述研究指出:慢、橫膈、鼻吸、節奏固定的呼吸,可以提升迷走神經活性,改善身體恢復能力。
其中提到的A52呼吸法,特別適合現代緊繃的人。
做法非常簡單:
●用鼻子慢慢吸氣5秒(吸到肚子,不是胸)
●用鼻或嘴慢慢吐氣5秒
●吐氣後自然停2秒(不是憋氣,是停一下)
就這樣持續10分鐘,一天1–2次。
這種呼吸節奏會:
●放鬆身體、減少緊繃
●提高心率變異度(HRV),也就是身體的「恢復能力」
●讓人比較容易睡得深
●讓情緒比較不容易爆炸或不穩
不用做到完美,只有一個原則:慢。
妳越慢,身體越能回到妳身上。
.jpg)
飲食調整,只要三件小事就能幫神經鬆一點
第一:每餐有蛋白質。
魚、雞肉、豆腐、蛋。
血糖穩,神經就不會一直慌。
第二:吃飯順序改一下。
先蔬菜 → 再蛋白質 → 最後才是飯或麵。
這樣血糖不會坐雲霄飛車,情緒也比較穩。
第三:先把甜飲拿掉,而不是所有澱粉。
不用委屈自己挨餓,只要不要讓血糖衝高又摔低。
營養補充,用「溫柔的力量」就好
如果妳長期緊繃、肩頸硬、睡不好、容易煩躁:「鎂」是身體的天然放鬆元素。
睡前補充,常常隔天會覺得:「我終於比較鬆了。」
Omega-3讓情緒變得滑順,不容易卡住。
益生菌與纖維有助腸腦軸調節,腸道穩,情緒就穩。
不用多,只要 對的幾樣、持續做 就會慢慢回來。
運動不是「越累越好」,而是「能呼吸的節奏」
散步、伸展、慢瑜珈、太極都很好。
動的時候可以邊呼吸、邊說話,那就是對的強度。
如果運動讓妳「喘到講不出話」,那是在刺激緊張,不是在放鬆。
讓身體動,是在告訴神經:「妳現在是安全的,可以慢。」
.jpg)
睡前1小時,是自律神經重開機的時間
妳只要做一件事:睡前1小時,不滑手機。
這1小時可以:
●洗個溫水澡
●聽安靜的音樂
●做10分鐘A52呼吸
身體會慢慢學會回家。
最後,我想對妳說,妳不是不夠堅強,妳是堅強太久了。
我們不是要妳變強,而是要讓妳重新能夠放下、修復、再站起來。
今天開始,不用做很多,就從10分鐘的呼吸開始。
(本文獲「劉博仁/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