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死因前段班,被稱為「無聲殺手」。但世界級心臟權威、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成功主刀醫師──李源德教授指出,心肌梗塞並非完全無跡可循,三分之二猝死患者在倒下前都有警訊。只要及早察覺症狀、迅速就醫,就能保住生命、保住心臟功能。

 

 

心肌梗塞是怎麼發生的?

 

李源德解釋,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種急性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習慣不佳或疾病控制不良,心臟血管內壁會逐漸增厚、鈣化並失去彈性,導致血液流通受阻。

 

若血管內的「斑塊」突然破裂,血小板會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使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

 

他指出:「心梗最危險的不只是血管阻塞,而是缺氧區域可能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主要分為3類:心肌梗塞、心絞痛與猝死,三者互相關聯,都是需高度警覺的心臟警訊。

 

血管痙攣與生活壓力——隱藏的殺手

 

此外,血管硬化外也會造成「血管痙攣」,成為進一步誘發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

 

李源德指出,情緒緊張、抽菸、焦慮等刺激,都可能使血管急劇收縮,暫時導致血流中斷。

 

他提醒:「同一個病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收縮情形,不應該讓我們的血管有那種急劇的收縮。」

 

因此,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與戒菸,是日常最基本的預防措施。

 

「有些人越緊張越抽菸,結果反而誘發心絞痛。」李源德語重心長地提醒。

 

抽菸與高危險群:年輕化的心臟病

 

傳統上,冠心病多見於年長者,但近年歐美與台灣皆觀察到「年輕化」與「女性化」趨勢。

 

李源德分析,年輕族群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抽菸或肥胖等問題,導致血管硬化提前發生。

 

女性則在更年期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動脈硬化進展速度為男性的2倍。

 

「此外,現代女性面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以及肥胖問題,有些人會用抽菸來抑制食慾,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他提出案例示警,曾有病人因為焦慮一直抽菸,「一支接一支抽,結果抽到急性心肌梗塞就休克,短短幾個小時就走了!」顯見抽菸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而女性抽菸人口上升,更是值得警覺的公共衛生議題。

 

 

警訊:心臟在「提前示警」

 

「有人說『猝死』沒有徵兆,事實上猝死的病人,在事情發生前,三分之二是有徵兆的!」李源德說,常見警訊包括走路或爬樓梯時出現胸悶、氣喘、左肩或左臂痠麻,甚至疼痛放射至下巴或上腹部。

 

若胸悶時間短、能在幾分鐘內自行緩解,多半屬於「心絞痛」。

 

他建議,遇到胸悶時先嘗試「深呼吸、放慢動作」,藉由降低血壓與心跳,減少心臟負擔。

 

「但只要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就要懷疑是否已轉為心肌梗塞,或是大動脈剝離、心包膜發炎或其他的心肌病。」

 

此外,若胸悶伴隨冒冷汗、臉色蒼白,或有家族心臟病史者,務必儘快就醫檢查。

 

「血親如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伯伯叔叔,假使有心臟病、猝死病史,或曾經做過支架、繞道手術,甚至是家族性的高脂血,都應該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的血管異常。」

 

李源德建議,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中年以後,更應定期做心電圖與冠狀動脈篩檢,來確認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心梗第1時間「勿慌張」,黃金90分鐘搶救關鍵

 

至於當家人或身邊有人出現急性胸痛、冒汗、呼吸困難時,如何應變?

 

李源德明確指出:「第一件事,不要慌張。」慌亂會讓交感神經亢奮,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反而加重病情。

 

此時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保持鎮定與深呼吸,減少心臟負擔。若手邊有「亞硝酸甘油舌下片」,可讓患者含服一片,幫助血管擴張。

 

但最重要的是——立刻撥打119。

 

「不要自行開車送醫,因為救護車上有專業急救設備與人員。」

 

依照健保規定,病患抵達急診後10分鐘內需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若確診,醫療團隊會於90分鐘內完成導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以恢復血流。

 

李源德強調:「血管堵塞越久,心肌損傷越多,恢復也越需要時間,所以越快越好。」

 

他補充,即使超過90分鐘,只要心臟功能尚未完全喪失,仍有機會透過導管手術挽救,「重點是不要拖延。」

 

他也提醒,有些人可能會用抗血小板藥物來應急,但藥效發揮至少要30分鐘至1小時,不如到醫院由專業醫護來處置更安全。

 

尤其坊間流傳心梗發作時「大力咳嗽、搥胸、拍打手臂內側」,或是在人中、鼻孔擦綠油精刺激打噴嚏,其實都無法有效改善,還不如讓病人自己做個深呼吸,讓心跳減慢、血壓降低,降低心肌所需的氧氣。

 

 

心臟病防線:從生活開始

 

「我的經驗是,病人急性心梗後那段時間最聽話,但過了1年、半年後就恢復他原有的生活習慣,所以病人一定要有自覺去改變。」

 

好比高血壓的病人要避免吃得太鹹,1克食鹽約1個拇指的量,一天勿超過6克。

 

而血脂異常則要積極控制,簡單說就是「好吃的東西少吃」。

 

冠心病的預防跟治療守則:

 

● 戒菸、控制三高與肥胖:這是防止動脈硬化的基本三守則。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提升血液循環。


● 管理壓力與情緒: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暴怒與過度焦慮。


●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少精緻澱粉,多新鮮蔬果,減少反式脂肪攝取。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應每年檢查血脂與心臟功能。

 

「我最擔心的,是病人自以為沒症狀就不吃藥!」李源德說心梗再度發作的機率很高,因此仍須服藥控制、建立良好生活形態、定期觀測血壓、心跳。

 

今年86歲的他以自己為例,每天約步行6000~8000步,假日爬郊山訓練肺部跟心臟,至今血壓(收縮壓)控制在110~120 mmHg,心跳則維持每分鐘50~60下。

 

「心臟是自己的東西,怎麼好好善待心臟,是你延年長壽很重要的因素。」

 

李源德表示,別給心臟太大不合理的負擔,這包括情緒的反應、生活的習慣、以及危險因子等,「你都應該把它消除減輕,減輕心臟本身的負擔。」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