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富裕出身偏鄉行醫「幫助沒錢看病的人」
陳明珠出生於菲律賓華僑富裕家庭,祖父經營米糧批發,從小就有貼身女傭隨侍在側。由於她體弱多病,自幼出入醫院,早早體會到病人的無助。
而爺爺一句「長大後要幫助沒錢看病的人,如果對方沒錢,就不要收費」,更成為她一生的座右銘。
她在菲律賓完成醫學訓練,卻因不具菲律賓籍無法在家鄉執業,1989年隻身來台補習中文,7度應考國考才順利取得醫師執照。
陳明珠先後服務於新店耕莘醫院與台東聖母醫院,直到有位同事告訴她:「恆春比台東更缺醫師」,讓她決定往更偏遠的方向走去。
1999年,她來到恆春基督教醫院,從此在國境之南落地生根。
早年產檢、抹片概念尚未普及,她與護理師兩人親自開著早期醫療巡迴車下鄉服務,深入部落、鄉村與工寮。為提升鄉親對篩檢的接受度,有時還陪著婦女下田,讓信任慢慢萌芽。
▲恆基募得的第一台醫療巡迴車,早期陳明珠醫師與護理師2人就是親自開著醫巡車,深入鄉間部落去幫婦女做子宮頸抹片和衛教。
俠女醫師貼錢也要救命,險錯過母親告別式
而她行醫間的抉擇,往往交織著「救人」與「捨己」。9年前,一名原住民產婦臨盆必須緊急剖腹時,陳明珠原已訂好機票,準備返菲參加母親告別式。
高雄飛馬尼拉的飛機一日一班,若沒趕上將永遠錯失送母親最後一程的機會,但她仍選擇留下動刀;手術結束後才趕赴機場,最後奇蹟般搭上飛機,對此陳明珠仍淡然以對:「當下只能以病人為重。」
陳明珠也是許多人眼中的「俠女醫師」,她長年資助菲律賓家鄉學童的獎學金,默默墊付新住民身分證財力證明與遣返機票,陪伴他們走過人生困境。

▲最早期新住民課輔班,學童在地上作畫。
長達10年時間,她墊付相關費用金額超過160萬元,卻從不追討,也不願讓人知情。有時候來看診的病人沒有錢,需要的點滴、醫藥費,她也自動墊付,跟醫院說「這些錢都算我的」,甚至不惜倒貼2、3個月的薪水,就是要把病人治好。
陳明珠同時關心教育弱勢,早年與同仁創辦新住民學童課輔班,如今恆基弱勢學童課輔班遍布5鄉1鎮,幫助百餘名偏鄉學童持續學習。20年來她也固定資助世界展望會兒童,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她的身影。
「上帝呼召我,我就願意順服;祂託付給我的人,我就盡心照顧。」陳明珠如是道。
▲陳明珠5年前因過度操勞導致腎衰竭,每週必須洗腎3次。
曾獨扛婦科累倒,洗腎到一半仍拔針看診
恆春醫療資源稀缺,婦科急救責任重,長年過勞讓陳明珠的腎臟功能逐步衰退。5年前,她在值班時突發嘔吐、腹瀉,診斷腎功能惡化,須長期洗腎。
身為醫師,她卻不是一個好病人。當年病倒時正值新冠疫情,全院只剩她一個婦產科醫師,因此她仍24小時on call,就算透析進行中急診鈴響,也會立刻拔針、披上白袍衝進急診室,甚至在看診時數度昏倒,好幾次從鬼門關前搶命回來。
同樣待過恆春的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醫師謝筱芸說,自己十幾年前還在恆春服務時,就聽聞謝醫師身體狀況不佳,但她依然默默守護,「只要有產婦待產,就睡在隔音很差的值班室,不會離開半步,就算當年年輕力壯的我也做不到。」
今年陳明珠榮獲第35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頒獎台上被問及若人生還能重來,會選擇再來台灣嗎?她毫無猶豫點頭說:「要!」並謙卑地說,感謝上帝讓她能留在恆春,服務居民與新住民,「我只是做該做的事。」
而退休的念頭從來不存在,她說:「能做就做,做到不能做為止。」
▲陳明珠醫師在洗腎透析之餘,仍持續看診,被形容是「若不在診間,就在去診間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