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獨照失智父,兩年花光600萬「一張收據也沒有」!親手足為安養費反目成仇…專家揭3件事越早做越好

女兒獨照失智父,兩年花光600萬「一張收據也沒有」!親手足為安養費反目成仇…專家揭3件事越早做越好

高齡社會下,愈來愈多家庭必須面對「照護」與「繼承」交錯的難題。日本一名85歲老翁生前留下約新台幣600萬元的存款,交代用這筆錢來支付養護機構費用,若有剩餘就由兒女平分,並由較常來探望的女兒負責管理。

老翁辭世後清算遺產,兒子卻發現600萬元已被花光,追問妹妹錢花到哪裡、存摺在哪,妹妹卻都推託不清楚,兄妹因此反目。專家提醒,長輩照護若缺乏事前討論、資訊透明與紀錄保存,原本親密的手足關係,都可能因金錢與誤解而出現裂痕,甚至對簿公堂。

 

據日媒《THE GOLD ONLINE》報導,60歲男子佐藤勉(佐藤ツトム)在東京一家房地產管理公司工作,他85歲的父親長期獨居在九州,直到幾年前意外骨折,生活起居大受影響,才決定賣掉住了數十年的老家,搬當地的老人養護機構。

 

當時,父親把一本存摺交付給他跟妹妹,口頭交代用這筆3000萬日圓(約新台幣595萬元)存款與月退俸,來支付安養機構支出與日常開銷,「如果有剩下就你們平分,我沒有其他財產了。」

 

由於妹妹住離安養院較近,每個禮拜都會去探望父親,並處理生活與醫療相關支出,而他雖然定期會打電話問候父親,但因距離遙遠,很少親自探望。

 

他對照護責任落在妹妹身上,也覺得抱歉與感恩,盤算著:「妹妹辛苦照顧父親,到時候遺產分配,應該多給她一些。」沒想到父親住進機構2年後過世,情況卻急轉直下。

 

2年照顧花費沒記錄,連存摺都被扔掉

 

葬禮結束後,他詢問妹妹戶頭裡的錢還剩多少?妹妹僅說:「那筆錢?早就用完了。」令他當場炸裂:「怎麼可能?父親每個月領年金,怎麼可能2年就花光3,000萬元(約600萬台幣)?」

 

面對哥哥質問,妹妹也怒了:「你不知道照護有多辛苦!養護機構費用很高,父親失智後,還得陪他外出買東西、跑醫院,全都我一個人扛下來!」

 

於是,佐藤勉要求查看存摺,妹妹卻說:「存摺已經丟掉了。」瞬間讓他的理智線斷裂,也成為兄妹關係決裂的引爆點。

 

 

佐藤勉表示,他不是否定妹妹的付出,但鉅額開銷沒有任何紀錄,讓他忍不住懷疑:父親留下的錢到底花去哪裡?目前已向銀行申請查詢帳戶交易明細,企圖釐清真相。

 

他感慨:「父親希望我們兄妹和睦相處,但我不知道日後還能不能修復關係?」認為若過去2年能留下紀錄,也許兄妹倆也不會走到形同末路。而他最後悔的不是錢,而是沒有幫父親的資產做更完整安排,也沒有與妹妹建立照護共識。

 

長照錢坑比想像更驚人

 

類似因照護費用認知有落差,而產生家庭爭執的並非個案。許多手足在父母過世後發現財務「不透明」,進而產生懷疑跟不滿。但實際上,高齡照護所需的支出,可能比一般人想像來得更高。

 

1、住養護機構開銷比想像多

 

日本養護機構每月「8至18萬日圓」(約新台幣1.6~3.6萬元)只是基本費用,若加上單人房費用、特別服務、醫療支出等其他開銷,每月花費恐輕易突破20至30萬日圓(約新台幣4至6萬元)。

 

至於台灣養護型機構每月約落在2.5萬至5.5萬元之間,若加上尿布耗材、特殊飲食(如管灌飲食、營養針劑等)、管路護理及其他醫療耗材費用,整體支出恐再上調。

 

2、失能程度加重後,雜支明顯增加

 

一旦出現失智或失能狀況,陪同外出、購物、看診、交通與臨時護理費用,都可能成為隱形支出。

 

3、收入較高者無法適用多項補助

 

一般來說,長照補助金額依家庭經濟狀況而定,若不符合資格,自付費用將以倍數增加。

 

綜合上述狀況,若以每月支出25萬日圓(約新台幣5萬元)估算,2年花費即高達600萬(約新台幣120萬元);若加上醫療、看護、交通等雜費,甚至可能突破千萬日圓。

 

 

手足照護糾紛來自「資訊不對稱」

 

專家指出,在父母逐漸需要照護的過程中,手足產生糾紛的關鍵點往往不是金錢,而是「看不到」

 

●看不到支出紀錄;

●看不到照護負擔;

●看不到父母真正意願;

●看不到彼此的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照顧者沒私用,仍可能遭受資疑。而未參與照護的家人,則擔心財務不透明、錢被濫用;或出於善意多問一句,也會被貼上「天邊孝子」、「只出一張嘴」標籤。

 

正因如此,更需要事前的準備與共識,若只倚賴「口頭約定」或「互相信任」,恐不足以支撐長期照護累積的壓力。

 

家有高齡長輩,務必提早做這3件事

 

那麼,該如何避免兄弟姊妹反目?律師建議,家有高齡長輩的家庭,最好提早做這3件事:

 

1、及早將「資金用途」與「分配原則」文件化

 

●養護費用由誰負責?

●父母的存款用於哪些項目?

●若有剩餘,如何分配?

 

即使只是簡單一張A4紙的簽名紀錄,都能大幅降低糾紛機率。

 

2、家人之間要提前談好「照護分工」與「帳戶管理方式」

 

●誰負責醫療?

●誰負責外出陪同?

●誰管理銀行帳戶?

 

只要責任明確,爭議就少一半。

 

 

3、保存收據、存摺影本、帳務紀錄至少數年

 

這點至關重要,不僅是保護照護者,也是對其他家人的尊重與交代。財務支出越透明,越能避免懷疑,帳目越清楚,越能避免爭吵。

 

長者發生照護議題時,從「醫療決定」切入

 

普華家事與高齡權益部門主持律師賴芳玉則建議,不妨在家中長者發生照護議題的時候,將「醫療、費用、授權範圍」,以及「日後是否有無申請監宣、輔宣」,「目的是什麼」都規劃進去。

 

家庭成員可先從「醫療決定」切入,趁著長者意識仍清晰時,先決定「醫療委任代理人」,另包括照顧費用要提出、授權範圍(特別是財務部分)都要說清楚。

 

若長者處在完全失能,需要「監護宣告」與「輔助宣告」時,大家也要有共識。例如若將來要為長輩規劃安養信託,而老人家已處在失能狀態,就必須透過「監護宣告」來處理,由監護人來跟銀行簽約,且最好經過公證,避免日後產生紛爭。

 

「當然,如果能先自己做好決定,就不必面對這樣的事情。」

 

賴芳玉說,若能在自己健康、有行為能力時做「意定監護契約」,某種程度也能保護自己。她建議,意見監護人可以選3位,探訪權可以交給其中一人,財務管理可以交給會計師或律師等專業人員,醫療決定則由平日照護的人,「監護人數、任務安排,可以在意定監護時就做決定。」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