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後骨密度加速流失,女性骨鬆率達5成
陳威明解釋,人體骨密度在30〜35歲達到顛峰,之後每年自然流失0.3%〜0.5%,但女性停經後流失速度可達 1%~3%,是年輕時的6倍。
再加上先天骨密度較低,使熟齡女性成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
統計顯示:
● 停經後女性:每3人就有1人骨鬆
● 65歲以上:每2位就有1位骨鬆
臺灣女性平均壽命達84.76歲,也代表女性暴露在骨鬆、骨折風險的時間更久。
陳威明提醒:「女性一定要從年輕時就開始存骨本。」
3大方法「存骨本」:運動、曬太陽、高鈣飲食
1. 運動:負重運動效果最好
陳威明說:「人要活就要動,要動才會活!」運動是唯一可以「刺激骨頭生長」的方式,應選擇負重運動,如走路、快走、慢跑、爬山、階梯訓練等。
他特別鼓勵長者爬山,只要關節無明顯問題,帶著登山杖輔助即可。反之,游泳雖可訓練肌力,但因沒有負重,對提升骨密度較無效果。
2. 曬太陽補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陽光照射,皮膚經紫外線(UVB)刺激後能自行合成,「太陽就是免費的鈣片。」
3. 高鈣均衡飲食
成人每日建議攝取1200mg鈣質,來源包括:
● 乳製品
● 小魚乾
● 深綠色蔬菜
● 芝麻
● 豆類
大多數人只要均衡飲食即可,不必額外吃鈣片。
.jpg)
骨鬆最怕「一摔就斷」!四大危險骨折要當心
骨質疏鬆最大的威脅不是痛,而是「跌倒後的骨折」。
常見四種類型:
● 脊椎壓迫性骨折
● 髖關節骨折(最危險)
● 手腕骨折
● 肩關節骨折
跌倒施力方向決定骨折位置:
● 屁股著地 → 髖折
● 力道傳到脊椎 → 脊椎壓迫性骨折
● 用手撐地 → 手腕骨折
● 力道傳肩膀 → 肩部骨折
其中髖關節骨折最致命,若未積極處理,高齡者往往從此無法走路,臥床後一年死亡率甚至比某些癌症更高。
陳威明說:「骨頭就是你的大樑,當大樑摔斷了,應該趕快修好。」
即便高齡,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他仍建議積極手術,避免長期臥床帶來肺炎、肌肉萎縮、血栓、關節攣縮、腸胃不佳、意志低落等災難性後果。
骨鬆不只是疾病,也攸關熟齡族生活品質
骨質疏鬆不僅容易造成熟齡者骨折,年長者駝背、「老倒勼」身高縮水,其實也與骨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及膝關節磨損有關。
預防「老倒勼」仍回到三大要點:運動、曬太陽、高鈣飲食。
已有骨鬆者也可依醫師評估,使用口服或針劑藥物,延緩骨質流失並降低未來骨折風險。
女性關節炎也多?骨架小、肌少量都是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不只好發骨質疏鬆,也普遍受關節炎之苦,原因是先天肌肉量與骨密度就比較差,
「當妳的肌肉不夠強,受力時負擔就會直接落在關節軟骨上;所以女生一定要多訓練肌肉,妳的肌肉強,關節的壓力就會下降!」
其次,女性的骨架相對小,中年後萬一發福,「骨架那麼小,單位面積承受的力量會很大!」他特別提醒,小腿纖細的女性要特別留意,體重增加也會對關節造成負擔。
不僅如此,女性因生育需求,骨盆較大,容易導致髕骨「往外跑」、軟骨磨損,所以平常最好盡量避免「蹲著」這個動作。
陳威明解釋,當妳蹲著,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3至5倍,所以最好坐著上廁所。
而健身流行「深蹲」,對關節的負擔非常大。
陳威明建議,別蹲超過90度,以免膝關節半月板斷裂、增加軟骨磨損,反而得不償失。
「尤其體重重的人,你再叫她深蹲,是準備害她來換人工關節!淺蹲即可,不必要深蹲,這是我臨床看30多年骨科、幾十萬病人的小小經驗。」
.jpg)
延伸閱讀:
翹腳、跑步傷膝蓋?忍痛不動反而更不好
翹腳會造成骨盆歪斜,但陳威明認為,不用太刻意強迫自己不翹腳。「翹到痠了,你自然會放下。」除非臀大肌發炎,這時應採「雙腳分開」放鬆肌肉。
至於外界對「跑步、登山會傷膝蓋」的迷思,熱愛登山的他直言:「不爬山,人生失去意義!我都跟朋友講帶個護膝、登山杖,就去完成你的夢想吧!」
只要不過度、配合護膝與登山杖,登山反而能強化肌力。
即使真的膝蓋壞了也不必害怕。臺灣人工關節手術超過20年,技術成熟,大多採微創方式。
「都是今天開、明天走、後天出院,你在擔心什麼?」人工髖關節也可在3〜4天內出院。
他說,很多年長者忌諱開刀,寧願忍著痛不動,其實手術能讓長者重拾行動力,去運動、旅遊、做想做的事情,進而刺激骨密度變好、肌肉變強,提升心肺功能,「最後壽命可能因此變長。」
他形容,就像是「輪子修好之後,引擎會變順、車子比較好跑」,骨骼就是人體的支架,也是健康的基礎。
青少年也要注意:長高靠3要素,別把骨癌當「生長痛」
談到青少年的骨骼健康時,家長最關心孩子的身高,其實除了遺傳因素,想長高還是得靠「飲食、睡眠、運動」。
● 不要飽食終日:飢餓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所以正餐之外,應避免養成吃零食的習慣,並避免高糖、油炸食物。
● 睡眠要夠:對生長激素的分泌有幫忙。
● 運動:打籃球、跑步等皆可刺激生長板。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每年新增逾150例骨癌患者,雖然人數不多,但好發於13〜20歲青少年身上,尤以膝蓋周邊最常見。
青少年生長痛一般發生在3至5歲、8至11歲,疼痛位置會變動,今天右邊、明天左邊;但骨癌的痛是固定位置、每天痛同一處,且常於夜間疼痛,甚至摸得到腫塊。
「如果孩子說每天都痛同一個地方,千萬不要說熱敷推拿,要帶去照X光,看清楚是不是骨頭有問題。」陳威明說。
否則誤診與推拿可能導致延誤病情,最後甚至走上截肢之路。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