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夜間越亮,糖尿病風險越高
該研究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追蹤約8.5萬人長達近8年的時間,並以光感測器記錄受試者夜間暴露的光線量。
結果顯示:
● 夜間暴露光線越強 → 糖尿病風險越高
● 與「完全黑暗」相比 → 光線最亮的一群風險高出67%
魏士航醫師解釋,手機、平板、電視、室內燈光到戶外街燈,都屬於「夜間人造光(LAN)」。
這些光線會干擾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讓身體停留在半清醒狀態,進而影響胰島素作用、干擾血糖代謝。
亮光 + 晚睡 = 代謝惡化的完美風暴
不少民眾以為只要飲食、運動做得好,血糖就能穩定,但其實睡眠光線也是關鍵之一。
生理時鐘一旦被打亂,可能導致:
● 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下降
● 白天更疲累、專注力變差
● 食慾大增、偏好甜食
● 代謝效率下降、體重上升
魏士航醫師提醒,除了飲食與運動,夜間光線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節律,若睡眠環境過亮,更可能讓血糖調控變得不穩定。

4招從光線開始修復你的代謝
想改善夜間光害導致的睡眠與代謝問題,魏士航醫師建議從以下4個面向著手:
1. 打造真正的黑暗睡眠空間
使用遮光窗簾、眼罩,避開路燈和室內燈光,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
2. 睡前減少螢幕暴露
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電視、平板。若無法避免,可開啟夜間模式或藍光濾鏡。
3. 白天曬太陽、動一動
自然光能重設生理時鐘,搭配規律活動,有助改善夜間睡眠與代謝。
4. 調整飲食節奏,不讓胃腸「超時工作」
白天攝取足夠蔬菜與蛋白質、避免高糖高油,睡前2~3小時不進食,減輕夜間代謝負擔。
燈光暗下,修復才正式開始
魏士航醫師強調,光線越亮、睡越晚,身體的修復能力就越差,是影響代謝與血糖的隱形破口。
如果已調整環境與作息,仍出現睡不好、早上口渴、容易累或體重莫名上升的情況,建議及早到醫療院所檢查代謝與血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