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樂透人生─吳家揚
日前媒體報導,台南一名水泥師傅3年前買了醫療險,未料今年初因肺腺癌末期接受化療,原本保險公司依約給付實支實付,理賠2次近40萬元醫藥費,但第3次卻以「未出現副作用、無須住院」等為由拒賠,太太只好向親友借款40多萬元支付後續療程。但45歲水泥師傅仍決定放棄第6次治療,還想拖著病體回去工作還債,「不想拖累太太和孩子…」目前水泥師傅已申請金融消費評議,想為自己討個公道,但如果遇到保險公司莫名其妙拒絕理賠時,我們到底該怎麼保護自己?
閱讀更多
2023-06-13
莊宜芳醫師
編按:美國製藥大廠禮來公司5月宣布阿茲海默症新藥3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能顯著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為阿茲海默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然而世上真有單一靈丹妙藥能治癒成因複雜的阿茲海默症?醫界卻有不同看法。
閱讀更多
2023-06-06
照護線上
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飲食、運動、藥物缺一不可,根據臨床經驗,每十個糖尿病病人中大概有1至2個的服藥順從性較差,主要原因可能和副作用有關。
閱讀更多
2023-06-02
郭美懿
台灣在1986年首度發現愛滋病本土個案,在那個聞AIDS色變的年代,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卻是台灣少見早期就投入愛滋病防治的醫師,甚至曾親身試藥,體驗體愛滋病藥物副作用的強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當時還就讀醫學院的他,立下照顧愛滋病患的心願?又是怎麼開始這條漫長的愛滋防治之路呢?
閱讀更多
2023-06-01
照護線上
「醫師,我一天得吃6次藥,應該怎麼辦?」65歲的李先生苦惱地說。那是一名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病人,轉診到我的診間時,已進展到第4期。奇美醫院神經內科楊浚銘醫師指出,病人原本使用左多巴胺,但是藥效波動的狀況很明顯,剛服藥時還可以正常活動,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變得很僵硬,甚至動彈不得。我們的目標是減少他的服藥次數,並盡量維持跟之前一樣的動作流暢度。
閱讀更多
2023-05-26
NOW健康
根據衛福部2022年的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每年有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最常見的是乳腺癌,發生在乳腺管,約占乳癌的90%。民眾面對癌症治療通常會先想到由外科手術、化學療法與放射線治療著手,但治療後仍有復發或轉移的危險性,且過程中可能會有各種引發身體不適的副作用,因此辯證論治的中醫療法逐漸成為抗癌新趨勢。
閱讀更多
2023-05-25
賴俊佑
「我去看了好幾間泌尿科診所,他們都不太理我。有的說我想太多,連藥都沒開就幫我退掛了……」
閱讀更多
2023-05-22
產業熱焦點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死亡、失能的主要原因,更是台灣成人身體障礙的主因之一,造成病患與照顧家庭的沈重負擔,近年更有年輕化傾向。由於「血栓形成」過程幾乎無症狀,大多數民眾因無症狀不自知,非要等到中風才驚覺。本文專訪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謝敏雄主任,摘要整理造成腦中風的「血栓」成因,而心房顫動患者因血流在心房停滯是高風險族群,好發在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患者、肥胖、長期熬夜等族群,建議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及早服藥預防中風發生。
閱讀更多
2023-05-17
郭美懿整理
血壓不量不知道,一量嚇一跳!據國健署統計,國內18歲以上患有高血壓的人高達588萬人,人數隨年齡增加而提高,但20歲以上民眾近3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高血壓通常被視為「沉默的殺手」,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發生,因早期無明顯症狀而不易發覺,病人往往是等到有症狀,或合併其他慢性病就醫後,才發現血壓早已超標,需要吃藥來控制。
閱讀更多
2023-05-12
廣告企劃製作
異位性皮膚炎被稱為最癢的疾病之一,患者形容病情嚴重時,皮膚到骨頭像是有上萬隻以上螞蟻在爬,加上紅疹與皮屑病灶,許多病人都會擔心他人異樣眼光,擔心自己受到歧視。26歲的賴定綸同學,出生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傳統藥物治療的改善程度有限,曾沮喪自覺像怪胎。使用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後,病灶快速完全消失,目前已長期用藥兩年,穩定控制,用藥安全性監測數值皆正常,每天神清氣爽煥然「異」新。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感謝健保自上(4)月起新增給付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12歲以上異位性皮膚炎中重度患者。醫學會同時發佈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幫助病人更加瞭解自己的治療方式。
閱讀更多
10/ 30
第 1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