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郭美懿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據疾管署統計,全台65歲以上國人每週仍有逾500人死於肺炎及流感,而隨著秋冬到來,包括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都將進入大流行期,民眾更不可掉以輕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呼籲,民眾應加速接種疫苗,特別是熟齡與罹患三高、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另外,新冠疫情加重「超級細菌」增長,民眾除了接種疫苗,減少感染機會之外,也應該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因不當使用而助長抗藥性細菌的增長,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閱讀更多
2024-11-06
郭美懿整理
49歲女星徐若瑄去年12月才結束9年婚,近期忙著宣傳國片《乒乓男孩》,今(11/6)日卻爆出她在年初健檢中發現罹患甲狀腺癌,幸好只是零期。據悉當時她正歷經離婚低潮,得知消息時愣了5秒,一度無法接受「怎麼會是我?」但隨後即勇敢面對,隔天住院火速接受治療。而徐若瑄稍早也在IG表示「別擔心,我現在很好喔」。她指出,由於家族遺傳基因,因此全家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提早發現並且治療,也呼籲大家要定期固定做健檢,「畢竟有些問題,身體不會感到不適,但需要去處理的」。甲狀腺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第4位,發生率是男性的3倍,尤其好發在45~55歲中壯年族群,在民國99年時,台灣一年新增個案數僅2486位,到110年已經成長到4626位,每年平均新增5千例。甲狀腺癌主要以沒有症狀性的頸部腫塊為最常見,其餘為有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初期幾乎是零症狀,當病人覺得喉嚨吞嚥時有「卡卡」的異物感、原本比較尖銳清脆的聲音變得沙啞,都已是中晚期。不過甲狀腺癌在所有癌症中預後算是很好,良好且完整的治療非常重要。
閱讀更多
2024-09-20
林靜芸醫師
一般疾病治療後的照顧旨在恢復病人健康,基本上是延續醫療;長期照護重點則在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很多長照工作者包括親人,會忽略了這個主旨,迷失於翻身、量血壓、記錄尿量等生命健康維護,忽略陪伴,忽略歡樂。其實讓病人高興,自癒力能夠發揮,照護才能順利。而心中歡樂的病人給予照護者正面的回饋,絕對是照護者最大的安慰。
閱讀更多
2024-08-26
林靜芸醫師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患者的皮膚會先長出一塊無痛的隆起,其上可能有具光澤的蛛網紋或是潰瘍。此種癌症的生長速度緩慢,會損傷周邊的組織,嚴重的會吃掉肌肉及骨頭,所以眼睛、鼻子、嘴唇可能毀損,最好儘早發現,早期治療。
閱讀更多
2024-08-21
馬揚異
編按: 台大醫院 週三(8/21)召開記者會,宣告醫界重大氣管創傷新突破!日前一名24歲男子颱風天出勤工作,遭路邊掉落電線繞頸,引發頸部重大外傷、氣管嚴重破損,生命垂危。所幸,經多所醫院搶救、台大氣管移植團隊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技術體系接力救命,讓該男子奇蹟生還!由 台大醫院 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於2017年成立,受國科會支持補助,也與法國氣管權威馬丁那教授(Emmanuel martinod)團隊交流合作,歷經無數基礎研究、數十例成功動物實驗,終於獲得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臨床試驗共5例,其中3例成功獲救,包含亞洲第一例成功案例以及該名24歲男子,其他案例也重獲新生存活超過3年。陳晉興在記者會中提到,希望未來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能成為台灣常規醫療、納入健保給付,也能成為國際上的醫療幫助, 台大醫院 氣管移植團隊也持續努力在該領域深耕,期盼從基因改造(人工合成主動脈)、其他動物等異種移植來為相關病患增加移植資源,提升每一個病患存活率,為國人醫療福祉持續努力。
閱讀更多
2024-08-12
郭美懿
台灣推動安寧療護多年,儘管國人多數認可這個觀念,但對於安寧仍存在許多迷思,認為安寧療護就是等死、放棄治療,甚至跟「安樂死」劃上等號。事實上,安寧療護有多種形式,也不是只有住在醫院才能接受治療,能依病人心願選擇居家或在社區,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妥適安心的照顧。
閱讀更多
2024-07-31
林靜芸醫師
68歲的心怡遠從台南上來台北找我看診,主訴是每個人都嫌她又老又醜。她身穿灰色上衣,黑色長褲,頭上白髮多過黑髮。我仔細看她的長相,臉孔不大,五官沒什麼好挑剔,硬要說有什麼不夠好,就是沒有化妝,眉毛稀疏雜亂,而且皺眉紋、法令紋深得像雕刻一樣。
閱讀更多
2024-07-08
林靜芸醫師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如果輕易投降,可能斷送自己甚至子女的幸福。
閱讀更多
2024-06-23
黃秀美
這陣子,髖關節酸痛突然變成好熱門的健康話題,從蕭亞軒(44歲)、郁方(52歲)、盧秀燕(62歲)到李艷秋(66歲),都透露自己為髖關節酸痛所苦。也就是說:這波髖關節酸痛熱潮,從女明星,橫跨到勤走基層的女市長、熱愛運動的資深媒體人,年齡從40多歲到60多歲都囊括在內。
閱讀更多
2024-06-17
郭美懿整理
衛福部統計處今(6/17)日公布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肺炎位居主要死因前3位。前年度(2022)首次入榜的新冠肺炎,則隨疫情緩和從第3名降至第6名,死亡人數較2022年減少2,863人,主要是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
閱讀更多
1/ 30
第 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