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黃軒 /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你有沒有失智?──從「說話方式」早就知道──可以在家測試一下就知道#小時候父母教我們說話#長大後我們看父母說話
閱讀更多
2024-10-08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王教授出身在經濟拮据的家庭,童年時經歷許多艱辛,當她成為母親後,便想把自己所沒有的一切都給予兒女,甚至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也難以拒絕。然而這樣的養育方式,卻逐漸讓兒女變得依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成了大家口中的「媽寶」。在外作育英才無數的她,回家卻成了失敗的媽媽,究竟如何平衡對孩子的愛與放手,既不養出媽寶,也不成為寶媽呢?
閱讀更多
2024-10-02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要父母完全不再關心成年子女的生活,真的並不容易。我雖然不會過問他們的人生,但心裡不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牽掛。 我在子女還在就讀國中和國小時,就失去了工作。或許他們體諒父親的經濟狀況,所以沒有人提過要出國做交換學生,讓我省了很多錢。我曾經直接斷了他們的期待,跟他們說:「我只負擔你們到大學畢業的學費,以後你們要念研究所或出國念書,請自己籌錢。如果未來要創業,我也不會出錢幫助你們。」 我的3個子女真的從來都沒有跟我提過以上的需求。既然如此,他們以後要從事什麼工作,我哪有資格表達意見?
閱讀更多
2024-09-12
李美蘭
無論多麼平等的關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一名引領和維持團隊凝聚力的角色,換句話說,如果團體裡沒有主導者,也無人積極整合、協調意見,時間一久,這個團體的組成就會不了了之。同時,團體中的成員若多採消極、不合群的態度,那麼該團體也不會持續太久。因此,唯有領導者和成員之間能相互配合,團體才能持續下去。
閱讀更多
2024-08-09
林靜君談心室
19歲男大學生說,自己與家人信仰不同,他參加教會活動想受洗,爸爸卻以「歷代祖先都是拿香,家裡的玄天上帝要傳承下來」阻攔,爸爸甚至說兒子信教給這個家投下震撼彈,讓自己「睡不好、吃不好,才幾天頭髮就白了很多。」兒子的「上帝」遇上老爸的「玄天上帝」,當親子之間信仰不同,該如何找到和諧相處之道?
閱讀更多
2024-05-10
邱瀚模(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授)
欣逢台灣第一位具有醫師背景的總統——賴清德先生當選,醫界對於『健康台灣』充滿了期待。願,新團隊在面對未來醫療的挑戰時,科學治國將是彼此的共同語言。
閱讀更多
2024-04-23
丁菱娟
不管我們的價值觀如何,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不同世代長大,他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就必須尊重,也必須學習——小孩長大就是「別人」,別人的事不要管太多,提醒無用就接受。
閱讀更多
2024-04-10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日前國防部長邱國正因兒子陷入召妓風波,一度打算辭官負責,面對媒體追問,向來給人鐵漢印象的他也忍不住哽咽。邱國正說,孩子點的火一定要承受,火燒是痛的,但自己不會幫兒子救火,而家人會做兒子的心靈支柱,「畢竟他是我的孩子,這我們要承擔。」孩子永遠是爸媽心頭上的一塊肉,然而當孩子成年後,他人生路上的包袱與過錯,為人父母是否也該概括承受?
閱讀更多
2024-03-19
吳淡如
界線模糊會造成什麼影響,我相當有經驗。我的父母都是循規蹈距的教師,耳根子也軟。只要有人來說我們家孩子什麼,他們一律要求我們改進。問題在於有些人的意見是相左的,所以他們的要求可能是今天A,明天B,飄忽不定。 我媽對我要求的唯一標準,就是「符合旁邊所有大人的標準」,還有「一定要跟大多數人一樣」、「誰覺得好就要怎樣」……,這還真的是童年陰暗的回憶。
閱讀更多
2024-01-29
謝金河
天上的爸爸,地上的爸爸!十六日在花蓮參訪海洋深層水的考察途中,參觀台肥廠區內日治時代一座鳥居,神社,附近有一座迷你防空洞,我從防空洞走出來,突然絆了一跤,爬起來看到妹妹秋月傳來簡訊!爸爸危急,已叫救護車!很快地,爸爸失去生命跡象,我知道這是我們與他告別的時刻。
閱讀更多
1/ 6
第 1頁,共 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