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黃育清
人類歷史上最重視老年期的時代來了!一群人的老後,他們這樣過,我們想怎麼過?作者以養老院資深住民的身分,用文字娓娓描繪長輩日常,藉著這一群人生學長姊的故事,提早知道老後的樣貌,看著別人的故事、規畫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從熟齡慢慢走向初老、中老、老老的旅程中,預先準備好行李與心理,做好老後人生設計,趁早往嚮往的老後人生前進。
閱讀更多
2023-11-21
林依榕整理
爸媽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快樂,長大後成家立業,只要能在這個物價飛漲的時代養得活自己,已是最大安慰。不過中國一對夫妻對女兒相當擔憂,畢業後找工作不順利,堅持繼續待在家苦讀升學卻又考不上、也不找對象。看著她漸漸變成啃老族,讓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富養小孩」為什麼最後變啃老?就算沒跟家裡拿零用錢,不找工作、不談戀愛,不冒險的你就是自己人生最大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3-11-21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01
Q:我是雅玲,36歲,住台南,是護理師,男友小我4歲,住在宜蘭,是維修工程師。我透過朋友介紹認識他,至今已交往3年。我 年紀 不小想結婚,但因為父母身體不好,男友認為我無法離家,也覺得我個性不適合遠距戀愛,現在要跟我分手。我付出那麼多,到底哪裡做得不對?遠距離戀愛真的很難嗎?我們交往第1年很熱絡,最近1年多來卻感覺變淡,他認為我下班後應該找事做,不要專注於他,但我下班就想跟他聊聊今天的事,也不是一直纏他,他卻說我不適合遠距離。我自覺在物質上跟感情付出較多,他的經濟較吃緊,跟我說哪雙鞋好看、想要什麼車用品,只要價格不是太離譜,我都會設法代購到,但最近一次他到台南找我,卻在回到北部後發Line跟我提分手!男友說我逛街時不注意路況,差點撞到別人,他情急拉住我,我卻對他大吼,事後還硬開玩笑圓過去,完全不懂別人臉色。買情侶衣也是一樣,逛了3~4個小時,最後卻以他沒意見就放棄不買,明明他就在旁邊,我卻沒問他,讓他覺得不受尊重。他還說,已經先提過周末可能需要臨時加班,我卻在他離開時鬧脾氣,害他耽誤時間,不但沒趕上加班,浪費時間、油錢、加班費,還因為趕路在國道上飆車,這有多危險!雖然我解釋,逛街時是因為他力道很大拉我,才讓我嚇一跳;沒買情侶衣也是當下想再多想想,希望能買到專屬兩人的東西。至於他說我鬧脾氣,其實是因為我捨不得跟他分離。 可是他隔了幾天又發訊息,說多年相處下來,覺得我理解事情的邏輯與他不相容,我的個性跟愛情觀不適合遠距離;還說我的原生家庭仍需要我,顯然也無法離家太遠,就算結婚恐怕也無法搬到台北。我父母完全支持我結婚,過年或父母生日再回家陪他們就好,但他還是要分手,祝福我找到更好的人;是不是他變心了?真的無法挽回嗎?
閱讀更多
2023-11-17
優照護
秋傑是家中獨子,從小就備受父母寵愛,讓他受最好的教育,並且出國深造。但他並沒有因為這份「寵」,就忘了父母的辛勞,即便留學回國找到高薪的工作,也堅持每兩三天就回老家探視父母。如今,他更體會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因為父親近年失智需要人照顧,而他身為獨子,父母除了他還能依靠誰呢?
閱讀更多
2023-11-15
丁菱娟
中年過後,周遭的人際關係正悄悄發生變化,因為即將離開職場的關係,同事、客戶、老闆不再是我們社交的重心,取而代之的將是老伴、老友、親人、同好。人際關係不同於以往,少了一些利益計較,多了一些溫馨陪伴,但我們得改變思維,重新認識。
閱讀更多
2023-11-15
數位內容部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寒冬助老 刻不容緩」獨居弱勢長輩關懷計劃起跑!希望在4個月內募集3,000萬元助老經費,以除舊佈新、辦年貨、圍爐餐、送年菜、走春迎新等服務,陪伴角落孤老長者溫暖度過寒冬,亦延續「從看見,去改變」精神,藉由設計創意吸引民眾關注銀髮議題,進而同理長輩處境一起助老
閱讀更多
2023-11-14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3A護理師 吳建緯
2014年一部美國劇情片《我想念我自己》述說了早發性失智症的故事。主角是大學教導語言學的教授、事業有成,然而患上阿茲海默症卻讓生活不得不停下腳步。英文片名《Still Alice》,或許是想表達即使個性改變,認不出人,但陪伴她的人要記得她依舊是從前的她,不要因為個性變了,和以前不同了,就剝奪她的生活、奪去她的名字。我們也要記得,當身邊的親朋被疾病奪去記憶後,也是彼此重新諒解的開始。
閱讀更多
2023-11-13
劉秀枝
某日,我參加的社區大學的走入山林課,走新北市南勢角山的「烘爐地步道」,二十位學員中,有八成是銀髮族。走在上坡步道旁邊的岩層上,二十八歲的老師替同學們複習這學期去過的景點及其所屬的地層,依沉積年代先後,從五指山層(貴子坑)、木山層(軍艦岩)、大寮層(和平島)、石底層(南勢角山)到南港層(南港山)。腳程慢的幾位同學跟上來了,老師對著他們再講一遍,大家也跟著再複誦一遍。正以為話題結束了,一位同學卻靠過來請老師再說一遍,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原來她是拿著手機要錄音。之後,還有人一邊走,一邊背誦這五個地層。當三個小時的行程結束時,居然有不少同學還記得住這五個地層及其先後次序。
閱讀更多
2023-11-09
劉秀枝
不知是否因年過七旬,深感時不我與,老朋友、老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的聚會接踵而至,忙得很呢。
閱讀更多
2023-11-08
王君瑭
編按:新北市週三(9/20)發生虎頭蜂叮咬登山客事件,20人到瑞芳山區爬山,卻遭到上百隻「黃腳虎頭蜂」叮咬,共11人受傷,其中2名山友更在運送下山途中失去生命跡象,經送醫不治。另外,就連參與救援的警消也在搬運途中遭到蜂群螫咬,幸而治療後沒有大礙。據《風傳媒》報導,這個登山團由平均60歲的熟齡族組成,原本計畫到八分寮步道踏青,未料上午11時左右在山區遇成群黃腳虎頭蜂攻擊。其中16名未受傷與輕傷山友先行下山,傷勢較嚴重的4人則因四肢麻痺而留在現場待援。救援隊到場後,以擔架將傷者運下山,其中胡姓、焦姓男子原本有意識,卻在途中失去生命跡象,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參與急救的台灣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說,病患被送到急診室時已無呼吸心跳,全身發黑,臉部膚色也像缺氧,顯得暗沉。今周刊曾報導,在臺灣常見有7種的虎頭蜂,夏末秋初時是入冬前蜂后孵化的關鍵時期,為了保衛家園,此時也是虎頭蜂攻擊性最強的時候,再加上虎頭蜂的刺本身沒有倒鉤,可以重複叮刺,因此才成為了登山客口中「台灣山林最恐怖的傳說」。熱愛山林的「老謝」謝金河曾撰文指出,自己的好友廖啟仁跑山經驗豐富,卻在烏來登山時遭遇大群蜂螫,一度住進加護病房。當時73歲的廖啟仁雖情況危急,但全賴「這習慣」逃過一劫,而且很快就出院,究竟他是怎麼辦到的?遇到虎頭蜂又該怎麼辦?(原文刊載於2021/12/16,更新時間為2023/9/21)
閱讀更多
28/ 30
第 2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