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金熹暻(김희경)
編按:根據內政部2023年最新統計顯示,單人戶占全台灣家戶數整體比例達36%,且成長率高達3.2%。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獨活的方式,然而做出這般選擇之後,焦慮與徬徨仍然縈繞。不婚到老後會感到孤單嗎?當生病時,誰來照顧我?我要工作多久才能準備退休?作為獨居的不婚中年人,作者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中年不婚女性,探討她們在這個社會中選擇不結婚的原因、如何應對孤獨、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準備養老的過程。
閱讀更多
2024-10-14
郭美懿
別讓家人陷入「救與不救」的煩惱與道德綁架!《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通過,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2024)年9月為止,我國預立安寧緩和意願累計人數已超過100萬人次。分析今年簽署的6萬5151人次,最大宗落在60~69歲、達16427人;其次為70~79歲(13070人)與50~59歲(12230人)。觀察也發現,過往簽署安寧意願者多為40歲以上年齡族群,但今年4月起開放健保卡線上簽署之後,20~29歲年輕族群表達安寧意願則出現上升趨勢,顯示大眾對「善終」更有概念。
閱讀更多
2024-10-08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王教授出身在經濟拮据的家庭,童年時經歷許多艱辛,當她成為母親後,便想把自己所沒有的一切都給予兒女,甚至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也難以拒絕。然而這樣的養育方式,卻逐漸讓兒女變得依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成了大家口中的「媽寶」。在外作育英才無數的她,回家卻成了失敗的媽媽,究竟如何平衡對孩子的愛與放手,既不養出媽寶,也不成為寶媽呢?
閱讀更多
2024-10-07
梁順子
編按:作者梁順子女士,從37歲開始擔任首爾訓誡所教化委員,晚年透過演講、個人諮商和寫作度過餘生。2010年罹患大腸癌後,雖歷經兩次手術,仍於2014年辭世,享壽73歲。《人生的公式》是她65歲時寫的暢銷書《人生九段》(인생 9단)的再發行,該書至今已銷售超過50萬冊。「要拔釘子時只有槌子,要煮火鍋時卻只有煮麵大小的鍋子,肯定會很吃力。」這時若能透過一些合適的「工具」,將會比徒手更容易解決問題。人生也是,雖然很苦很累,但跟數學一樣,有公式才好解題。練習「寫遺書」,能讓我們活得更加輕鬆、坦率。把你的牽掛和執著全都吐露出來,就可以平順安心。
閱讀更多
2024-09-27
郭美懿、林暐鈞
台灣將在明(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活到老,也要活到好、活得有尊嚴與健康,這就需要預先做準備。《今周刊-幸福熟齡》於9月27日舉辦第八屆《幸福熟齡台日交流論壇》,特別邀請永豐銀行信託處資深協理林麗真、普華家事與高齡權益部門主持律師賴芳玉,以及北市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針對「理想熟年規劃」來做分享。
閱讀更多
2024-09-19
劉詩瀚
「妳媽媽跌倒了正在醫院,只有爸爸一人在旁邊,可以盡快過來嗎?」小雅(化名)接到電話愣了一下,隨即慌張地收拾包包衝出公司。
閱讀更多
2024-09-12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22
Q:我是信雄,今年54歲,老婆53歲,結婚30年,育有一男一女,現在都已 成人 獨立,家裡只剩我跟老婆。我的煩惱是老婆曾在20年前出軌過,我為孩子忍耐至今,但那之後覺得人生如糞土,孩子在還好,他們離家後就越來越難忍受,我實在不知要怎樣吞下這口氣?怎樣才能紓解這長年無法消失的恥辱與憤怒呢?20年前我們買房子,入厝那天找了一位多年好友同慶,孩子們都睡下後,三人開始喝酒。我酒力較差,很快就醉倒,窩在客廳地板睡著。但酒退醒來,卻發現老婆跟他在沙發上擁吻,我驚愕到無法反應,只好翻身出聲來讓兩人知道我要醒了,兩人才停止親熱,隨後他就到我兒子房間睡。第二天早上,我無法面對他,只能看著老婆在玄關送他出門。原本我當場發火就好,但不知怎樣就是做不到,也無法追問老婆。等了幾天靜觀其變,果然老婆說要跟朋友聚餐,會晚點回家,我心知有異跟蹤,當天就抓到兩人幽會。我當場攤牌、連入厝那天的事都說了,進一步才知他們發生關係已經3年,當時孩子們才上幼稚園、小學,兩人竟利用小孩上學後到賓館幽會!他們當場要我原諒,還表示會切斷關係,因為朋友也有妻兒,不想搞毀一切。當時我覺得孩子還需要媽媽,而且才剛買新房,只要我放過他們,大家都可以相安無事,因此忍了下來。但那之後,我跟老婆吵了幾次架,舊事重提幾次,這幾年就沒有再說了。不過在那之後,我就覺得老婆很髒,無法跟老婆做愛,20年來過著無性生活,有性慾也無處排遣。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想到這事越來越不甘願,覺得自己大好人生都被糟蹋了。雖然我沒當面跟老婆說我覺得她很髒,也不打算跟她離婚,但總想要報復。雖然我們兩家在那之後就沒來往,但他老婆至今被矇在鼓裡,我也想過寫匿名信,讓他老婆知道過去發生什麼事,但想起他們出軌的事就怒火中燒,無法按耐下去,也因此找您諮詢。現在沒有通姦罪,我能採取什麼法律手段讓那男人補償我20年來的精神損失?總之,我想好好雪洗20年來的怨恨與辛酸,或許是我忌妒心格外強烈,我覺得30的婚姻生活灰黑一片!
閱讀更多
2024-09-12
照護線上
「有位六十多歲的女士因為頭暈、虛弱、疲勞而就醫,結果發現血球數量嚴重異常,紅血球與血小板數量偏低,且有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球,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引起。」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輸血醫學科簡聖軒醫師指出,「由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快速,所以個案在確診後,就有即刻治療的必要。」
閱讀更多
2024-08-28
NOW健康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全名為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元退化,導致肌肉無力及萎縮的遺傳性疾病。然而,SMA透過積極治療,不僅有助延緩疾病惡化,降低感染併發重症的風險,甚至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在各界努力之下,健保署響應國際潮流,在8月1日起全面擴大給付,讓全台約400名病患,在臨床評估後都有申請SMA藥物治療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4-08-27
蔡曉萱整理
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 ,2024年第1週至第32週累計之類流感門急診人次,為去年同期的1.7倍,面對流感全年化的威脅,最重要是「預防勝於治療」。尤其不少65歲以上熟齡族自認身體勇健,不需施打流感疫苗,卻忽略免疫老化導致抵抗力下降的狀況。醫師提醒,大眾應改變「流感冬天才會有」、「流感疫苗打完就立刻見效」、以及「流感疫苗保護時效都一樣」3大NG觀念,透過「提前施打」避免成為家人負擔。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