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山田知生
人體如此複雜精密,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掌握自己身體的疲勞程度呢?如果有某種客觀參考依據,而不僅僅是「好像有點累啊」的自我感受,應該有助於儘早發現並處理常見的「無自覺疲勞」等警訊。
閱讀更多
2022-09-02
山田知生
近幾年來我在史丹佛大學配合許多組織,研究「處於壓力狀態下的人,用什麼樣的呼吸節奏可以儘快調整好呼吸,恢復到平常的自己」。目前雖然還在實驗的初期階段,但已經逐步累積數據,顯示「吸氣兩次,完整吐氣一次(2in-1out)」的節奏,只要重複兩至四次,就可以調整好呼吸。
閱讀更多
2022-08-25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深受椎間盤突出困擾的黃先生,腰椎第4、5節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不但經常閃到腰,還曾在床上爬了半個多小時才有辦法翻身,骨科及神經外科醫生都建議一定要開刀,否則腰痛、腳麻不會好。
閱讀更多
2022-08-09
陳晉興、梁惠雯
肺的體積大,但氣吐不出來也沒用,像是抽菸者或氣喘病人等,他們的氣道狹窄,瞬間可以用的氣很少,若緊縮到無法換氣,就會有生命危險。而一般人也必須要有通暢的呼吸道,才能有充足的氧氣供身體使用,否則長期血氧不足,會影響身體機能,產生疾病。
閱讀更多
2022-07-28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你以為血管彈性變差、血液循環不好「沒什麼」,但這些小毛病可能衍生出全身的健康問題,小至手腳冰冷,大到中風、心肌梗塞等,都可能是血管不健康所引發。
閱讀更多
2022-07-19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前幾天和一群固定咖去露營,這次新增兩對夫婦來嘗鮮。其中一位先生問我露營的樂趣在哪裡?我說就是離開現代都市和平常工作,在大自然裡享受新鮮空氣與美好風景,藉此給自己一個放空機會,然後吃吃喝喝、天南地北聊天,共度一個悠閒假期。
閱讀更多
2022-07-19
聯合報 文/張瀞文
疫情所致的紛亂與動盪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加速的孤獨感,使得過好日常生活這件事變得奢侈,但偏偏增強免疫力最好的方式是回歸生活的根本,把走路、睡覺、吃飯這些平凡且理所當然的事用心做好。疫情期間如何找回內心的安定與身體的健康?就從好好走路、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開始吧!
閱讀更多
2022-07-11
林靜芸醫師
阿菜是47歲的職業婦女,有兩個小孩。她與丈夫的兩份薪水,光是應付一家四口的開銷就很吃緊。阿菜不敢有任何個人花費。她長期坐辦公室,下班忙家務,經常腰痠背痛。同辦公室的同事流行上健身房運動,單身的小郭還請個人教練作重訓。他們除了變瘦,身材變好,氣色紅潤以外,還宣稱人變靈活,慢性疼痛消失。阿菜打從心底羡慕。
閱讀更多
2022-07-08
陳炯瑜醫師
疫情期間,待在沙發上的時間變長、運動的時間變少,開始覺得筋骨容易痠痛、舊傷問題又開始一一浮現,當在家不小心扭到腳、閃到腰,第一時間該如何處置,才能避免演變成舊傷?擁有豐富關節治療經驗的陳炯瑜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力退化,關節穩定度也跟著變差。對銀髮族來說,看似日常的動作,像是爬樓梯、彎腰搬東西或是手往上抬等等,也可能讓關節舊傷復發。
閱讀更多
2022-06-16
枡野俊明
相撲界史上第三位完成三十一次優勝的名橫綱千代富士貢,因其精悍外貌而被稱為狼,他在引退記者會上留下了「體力的極限」這句話。各位腦中是不是也曾閃過這麼一個念頭:「我的能力也差不多到達極限了吧?」
閱讀更多
9/ 30
第 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