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翁申霖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樂天餐飲集團」(Paradise Group),在年度晚宴上大手筆寵員工,據悉,在集團內任職滿10年的老員工,每人能獲贈一只價值達10,000新加坡幣(約23萬元新台幣)的勞力士(Rolex)手錶,而待滿8年的員工則可拿到5公克的金條,總計下來公司豪砸超過4千萬;創辦人兄弟表示,要藉此感謝老員工們對公司的貢獻。
閱讀更多
2023-07-07
胡肇芳 整理
樂壇天后李玟7月2日輕生送醫,搶救3天於5日過世,享年48歲,家人也發出聲明證實。據了解,李玟在達醫院已呈現「腦死狀態」,被醫生宣判腦死難以救回,不過港媒報導,高齡86歲的母親除了要醫生持續搶救以外,中醫出身的她親自幫女兒針灸頭部,無奈仍回天乏術。有知情人士透露,李玟不只患有憂鬱症,半年前也傳罹患乳癌,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她隱瞞病情獨自一人到醫院開刀,當時富商夫Bruce竟不在身邊陪伴。
閱讀更多
2023-07-06
郭美懿整理
天后李玟CoCo昨(7/5)驚傳離世,享年48歲!與她感情最好的二姊李思林在臉書披露噩耗,震驚各界。據《香港01》報導指出,李玟週日(7/2)在家輕生,86歲母親第一時間發現她昏迷,緊急聯絡另兩個女兒並送醫,無奈仍救不回她。李思林透露,急救期間,媽媽守在醫院寸步不離,即使醫生已告知李玟的腦細胞都死了,媽媽仍不肯放棄,「看到就心酸,白髮人送黑髮人」。
閱讀更多
2023-07-05
丹尼爾.高曼, 理查.戴維森
多工任務(multitasking)的想法是一個迷思,因為大腦是不會多工任務的,只會很快的從一個任務(我的工作)切換到另外一個任務(那些好笑的影片、朋友的新消息、逼人的簡訊)。每一次轉換,我們的注意力強度就大大減低了,有時候要花幾分鐘,才能夠重回原本專注的深入程度。
閱讀更多
2023-07-04
營養醫學博士 劉博仁
多年來,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首位,所幸,進步的醫療為眾多癌友爭取到更多生存的機會,也因此,除了勇敢對抗,病人更需學習如何與癌細胞和平共處。本書從治療、調理、日常保健三個面向切入,解除大家對癌症的各種疑惑,幫助癌友用最有效,也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重拾健康。
閱讀更多
2023-06-28
翁申霖
愛吃麵包的人要注意了!針對大多數人常用塑膠袋、紙袋來保存麵包,甚至想冰進冰箱保鮮的作法,在專家眼裡都是錯的,隨著天氣愈來愈炎熱,尤其台灣屬於悶熱型,麵包一旦保存不慎就容易發霉,那麼該用什麼容器保存比較適合呢?
閱讀更多
2023-06-27
李承憲(Ilchi Lee)
寫這本書是我步入60歲之前,回顧前半生時出現的一個構想。我想知道接下來的餘生,我計畫要做什麼。在我年輕時,認為活到60歲就已足夠了,因為當時的平均壽命不是很長,能活到60歲已經算很不錯了。但時至今日,情況早就不同了,比起60歲,多活20~40年已經很常見。但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化仍然被過去這種活到60~65歲就夠了的觀念深深影響著,導致超過這個年齡層的許多人都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活著,失去了生活的目標與熱情。最重要的是,大多數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維持健康和活力,從而剝奪了他們積極生活的能力。現在我們的壽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長,每個人都想知道如何在晚年活得更好。所過得有意義。這種心靈目標可以讓我們在每個當下都活得鮮活有意思。缺乏靈性的生活,即使活到80歲也會感到無聊和毫無意義。寫這本書時,我主要想的是那些超過40歲的讀者,他們正開始思考如何規畫後半生的生活。但是,這本書也可以幫助到任何人,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是想擁有一個有意義的充實生活,都可以從這本書獲益。畢竟有一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我們不幸早逝,否則總有一天會步入老年期。規畫美好的老年生活,應該像規畫職涯或繳納退休金一樣正常。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老之將至」這個事實,而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將對你今後的幾十年生命產生巨大的影響。
閱讀更多
2023-06-26
國家衛生研究院
編按:遠離胰臟癌救星來了!有癌王之稱的胰腺癌,位列2022年十大癌症死因第7名,罹癌初期往往沒有病症,確診時大多已末期,5年存活率僅3%,因此這可怕的沉默殺手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在癌症治療的研究重點項目。如今,癌王「胰臟癌」治療露出新曙光,癌症研究所黃智興研究員的研究團隊與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生藥所徐祖安研究員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針對eHSP90a的人源化抗體,在動物實驗中證實能有效壓制腫瘤的生長,並改善腫瘤發展中導致的惡病質,提昇實驗鼠的生活力並延長壽命。
閱讀更多
2023-06-26
史蒂芬.柯維 , 辛希雅.柯維.海勒
心理學家佛里曼博士與馬丁(Leslie Martin)博士,曾對長達八十年的「長壽專案」(The Longevity Project)做過引人入勝的分析。這項專案始於一九二一年,史丹佛心理學家特曼(Lewis Terman)請舊金山的小學老師推舉最聰明的十歲、十一歲學童,他打算持續追蹤這些孩子,或許從中能準確指出潛力大的早期徵兆。最後他選出一千五百二十八個孩子,開始觀察他們,先是看小時候玩耍,然後看著他們長大。他定期訪談這些學童與其家長,並持續追蹤他們的生活數十年,研究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習慣、家庭關係、影響力、基因、學業性向、生活方式等。
閱讀更多
2023-06-17
郭美懿
夏季潮濕悶熱,皮膚較敏感或過敏體質的人就容易濕疹上身,濕疹發作時不僅搔癢難耐,皮膚紅腫、粗糙、脫屑等狀況也讓人困擾,有時吃藥、擦藥也不見效。其實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避吃過敏食物、補充6大營養素,都能降低濕疹發作的機率,乾爽度過潮濕悶熱與季節轉換的時節。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