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運轉幸運至,二○一八年,你最想達成的新年新希望是什麼?
農曆年前夕,《今周刊》與一○四人力銀行合作「新年新希望」網路問卷調查,結果揭曉:「換工作」、「加薪」和「讓自己變快樂」,各以三○%上下的支持度,分居前三高(詳左圖)。
▲點圖放大
「前三名,有兩個和大的轉換有關,透露出個人想從過去Improve(改善)自己,到更強烈的change yourself(改變自己)。」趨勢觀察家、輔大民生學院行銷總監李釧如指出,過去,台灣人典型的新年新希望傾向減重、學習新事物或工作生活平衡等小幅度自我改善,但今年人心思變,不只悶到想透過轉職達到較大改變,也更重視壓力下的內在情緒,呼應了《情緒勒索》成為年度暢銷書的趨勢。
惰性難敵 25%的人才撐八天就放棄
然而,這份問卷同時回顧過去一年台灣人達成新年願望的狀況,其中僅有二六.一%的人敢說自己「大部分達成」或「完全達成」,這代表有七四%受訪者的「去年希望」至今仍然遙不可及。
達成率偏低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國外亦然。美國知名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近日報導,「根據統計,八○%的新年新希望在二月中便失敗了。」《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更血淋淋指出,新的一年不過過了八天,就有二五%的人放棄自己的新年新希望,年底時,只有不到一成的人完成所有的新年新希望。
「改變會有阻力,很正常,每個人都有惰性。」一○四人力銀行副總滕豪林觀察,最終導致失敗的原因,包括目標太模糊、動機與刺激不夠、真正展開行動後沒辦法貫徹,以及過程中未能適時檢討而調整方法等。
可是,何以仍有二六%的受訪者,能躋身去年大部分(超過七五%達成)或全部達標的「成功組」,完成了對自己的承諾?
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達標程度的受訪者,他們的新年願望差異不大,也就是說,達成與否並非因為願望的難易,反而與「大環境不佳、變化太快」、「太忙碌無法持續」、「曾經嘗試,但失敗」有關,甚至有人是「有目標而沒有行動」(詳上圖)。
有趣的是,當問到如何達成今年新希望時,交叉分析發現,不論願望為何,去年低度達標(達成率不及一半)的「失敗組」,選擇「從小事開始一步步達到」的比率,幾乎都比去年的「成功組」更高,兩者相差超過十個百分點是常態;相反地,選擇「已經下定決心,今年一定能達到」的,「成功組」較多、「失敗組」則低。
「大家習以為常從小事開始做起可以累積,這是一個陷阱,要行動力不中斷,還是要回到意志力和方法。」李釧如不諱言,如果改變的決心不夠強烈,容易給自己找理由拖延,甚至放棄。
但這不是說,從小事開始一步步達到是錯的。而是,光只有這樣的認知是不夠的,要搭配正確行動和方法,才真正對達成目標有幫助。舉例來說,詢問受訪者去年為何沒達到自己許下的新年願望時,失敗組選擇「有目標而沒行動」的比率達二四.六%,普遍比成功組高出近十個百分點。
所以在行動前,先要選對小事,並懂得預約、保護執行小事的時段,行動時,即使是小事,也要用意志力與方法支持,不讓生活忙碌成為讓小事難達成的殺手,否則,只要中斷幾次,最後就可能導致失敗。
說來容易做來難?的確,但是用對方法就能讓你事半功倍。曾獲選《富比世》全球二十位最具啟發的女性推特作者、獲頒美國史丹佛大學最高榮譽教學獎的健康心理學家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傳授可輕鬆達成的方法,善用四大步驟,讓改變成真!
幸福行動第一步》設定「更理想的自己」
麥高尼格在《Lessons To Achieve Great Results》(中譯本為《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中強調,這階段的重要心法在於,先思考新的一年,「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目標設定後,接著才是自省,「透過什麼過程才能達成?」「怎樣的選擇是必要的?」「應該強化哪一部分?」
這個順序邏輯,解釋了為何單純仰賴「從小事做起」,不見得就能步步為營讓心願達標的原因——只有清楚描繪出「理想的自己」後,你所設定的小事,才是貼合你真正需要的一片片心願拼圖。
四十七歲的國都汽車南松江營業所銷售協理鄭有宏,儘管只有高職學歷、也不用臉書,卻連續十六年每年賣逾百輛豐田車,去年更賣破兩百輛,累積銷售近三千輛。這位豐田車的超級業務,他的成功,就和清楚的自我承諾有關。
退伍那一年,他二十二歲,戶頭只剩四千元,從高職畢業就沒向家人伸手要錢的他,一心想著快速累積財富,選擇當汽車業務員。
一開始,沒學歷、沒經驗,只能靠「拂曉出擊」的拚勁。半夜三點,他就起床,開車到台北圓山,等登山客下山,推銷汽車。當時剛退伍的菜鳥,月薪行情大約一萬七、八千元,但前三個月就賣出十五輛車的他,薪水是四十萬元,「看薪水單,自己嚇到。」
懂得設定目標,讓鄭有宏25歲就買下人生第一間房,且連續16年賣逾百輛豐田車。
鄭有宏
出生:1971年
現職:國都汽車南松江銷售協理
經歷:25年汽車銷售經驗
學歷:協和工商電機科
退伍賣車變超業 25歲賺一棟房
鄭有宏透露,他二十五歲就自己捧著七百多萬元現金,買下人生第一棟房。進公司前,從沒出過國的他,也因業績優異,至今獲獎勵出國七、八十次。
十多年前,鄭有宏因為想挑戰賣高價車,打算跳槽去外商,已獲錄取的他,被父親一句話點醒。「我爸講,就算你很會釣魚,是世界冠軍,但池塘就是沒魚(指當時受SARS疫情衝擊,進口車一個營業所每月只賣兩輛),我才想哪個魚池比較多魚,發現國產車穩定的市場需求。」他不諱言,過去自己每年約銷售六、七十輛車,只能算中上,沒到頂端,那一刻,他才決定,要把賣豐田車當成終身志業。
在「理想的自己」臉譜上,他決定丟掉原本以為自己需要的「換工作」目標,轉而拾起一片「強化自我紀律」的小拼圖,「以前可能我在這裡撈完,要跳其他地方,當我選擇在這終身做長久,就要專心經營,不給自己退路。」至此他心境、態度完全改變,開始衝刺登頂。
過去偶爾遲到的他告訴自己,「從今開始不遲到,絕不讓總經理再遇到(我遲到)。」下決心後,他每天一早七點半就到公司,成了最早到的員工,至今十多年不間斷。轉念後,他的行動也更積極,年銷量突破百輛,並以累積銷量破兩千輛、三千輛的新目標,持續挺進。
「不論輛數或利潤,都要讓自己一直維持在高峰,就是我最大目標。」許多業務員業績上上下下,鄭有宏卻持續站在高峰,正是對目標的堅持和追求,給了他不斷往前的動力。
幸福行動第二步》逼問自己「為何要做?」
一個好目標,一定伴隨行動。麥高尼格指出,你我在行動前,非得反覆逼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意義?」直到無法再問出更多為什麼為止。這些問題的任務,在於「挖掘出你內心深層動力,不但更能為目標奉獻,也更不容易輕言放棄。」
正妹開咖啡館 救助「浪浪」當志業
七年級生、台灣中途咖啡館「浪浪別哭」創辦人譚柔,就是因為一連串的自問自答找到自己真心所往,才能從零開始,堅持完成一趟不被看好的暖心革命。一五年,她和先生剛新婚不久,兩人過去在網路廣告業服務近十年,也從管一人持續進階到管理三十人團隊,事業正準備起飛。
「工作除了帶給我們更多權和錢外,究竟還有什麼意義?」「如果生活已經夠好,為什麼還會感到焦慮甚至遺憾?」她常不斷問自己,為何真正靜下來時,心中總感到莫名空虛。
當時,夫妻倆已準備好購屋款,從小就喜歡動物的譚柔,計畫有了屬於自己的完整空間後,可以當流浪動物的中途寄養家庭(從街頭到家的中繼站)。因為她發現,既有的中途之家,以「收容所」和「私人狗園」為大宗,由於動物量大,為避免噪音和氣味干擾鄰居,會蓋得離人群遠,最後變成自己養,送不出去,好心要幫流浪貓狗,卻淪為心力交瘁。
同時間,夫妻倆來到台北市華陰街參加朋友公司開幕茶會,看到一棟五十年的兩層樓待租老屋。「位於台北車站附近像被遺忘,少人注意、經過,屋子的處境,和繁華城市中,被人冷落遺忘的流浪貓狗一樣。」這讓兩人興起「在市中心為浪浪打造一個中途之家」的想法。
他們於是決定推遲買房,把購屋款改投入在市中心打造一個結合流浪貓狗中途之家的咖啡館。「我不想因為房子,一生被綁住,不敢再追求夢想,也不希望老了回頭看,人生只剩上下班。」譚柔說。
透過咖啡館場域互動,浪浪別哭一次可幫十二隻流浪貓狗曝光,也讓客人和流浪動物產生連結,打破品種動物才可愛的迷思。此外,愛護流浪貓狗卻沒辦法領養的人,只要消費就能具體支持;而靠咖啡館的獲利,浪浪之家也能永續經營,解決過去只靠愛心,自己卻可能慘兮兮的難題。
為避免動物被領養後再度遭棄養,譚柔對有意領養者嚴格把關,除年齡要滿二十五歲,經濟能力穩定,還要填問卷、面試、家訪,領養後須收三千元,用來支持前端負責救援、捕捉、醫療、安置照顧的費用,甚至得簽棄養罰三十萬元的切結書。
譚柔3年來送養超過200隻流浪貓狗,她希望「浪浪別哭」影響力更擴大,幫到更多浪浪。
譚柔
現職:浪浪別哭創辦人
經歷:約10年行銷工作經驗
學歷: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
「看到牠們轉變,我就覺得幸福」
兩年多來,浪浪別哭共送養超過兩百隻流浪貓狗,平均找到領養者的時間從兩小時到半年不等。「看到送出去的動物回來玩,看到牠們轉變、領養人也很幸福,我就覺得很幸福。」
在不收捐款下,浪浪別哭營運第一年就獲利,去年更成功在線上群眾募資平台取得四三○萬元資金,目前台中、線上分店已陸續開幕。「流浪動物議題愈往南愈嚴重,走出去比較有意義,」譚柔透露,目前台中店客量仍不如台北,等中部站穩,會再南下高雄展店。她也將營收三%捐給流浪動物的結紮計畫,希望從源頭解決問題。
浪浪別哭做公益兼顧永續經營的故事,不過是許多透過探詢內在意義,開始展開幸福行動的縮影。
事實上麥高尼格就認為,「長遠來看能提升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讓自己以心目中理想形象示人,以及接觸較有意義或有趣的事,這三種內在需求,帶來改變的可能較高。」經過反覆詢問為什麼,發掘了更正向的動力,就能產生連結幫助達成變化的自發性動力。
幸福行動第三步》落實執行時程
前兩個行動方案,一是釐清自己的真實想望,再來是在執行過程中不斷自問,為自己的心願「再加溫」。有這兩個前提,「從小事著手」才能事半功倍。問題是,你如何聰明設定「日常小事」?
從一件小行動開始,正如同百萬暢銷作家凱勒(Gary Kelly)等人著的《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這本書形容的第一張骨牌般,倒下的骨牌能推倒比它大五○%的下一張骨牌……,從第一張小骨牌開始,帶來大威力。
如何找出第一張骨牌?方法是,「從目標設定回溯到現在」。也就是說,從目標達到的時限,假設是五年,從一年、一個月、一周、一日,一步步回推,不斷問自己,必須做好什麼事,才能達成階段目標,直到拆解出答案為止。
非耶魯不念 他發燒照去圖書館
九○後、廈門出生的「學霸」李柘遠,十八歲全額獎學金錄取美國耶魯大學,二十二歲,成功入職高盛投資銀行,目前赴美國哈佛商學院攻讀MBA……,成為人生勝利組,一切,都從一個個具體的行動開始。
把當下的事按計畫一件件做好,李柘遠因此成功挺進耶魯大學,通往人生勝利組。
(圖片提供/李柘遠)
翻開他的自傳書《不如去闖》,他因為看到一篇對於一位學生獲哈佛、耶魯、史丹佛等名校錄取的報導,心生嚮往,因此在十五歲那年,就設定十八歲要考上最好大學,作為他人生的第一目標。「一旦確立了目標,就要按照制定好的周密計畫一步步執行,拒絕徬徨,毫不拖延。」
當其他人還在打混,他已替自己上好發條,高中時他自行約法三章:校內成績至上、課外競賽與活動累積亮點、高三上結束時拚出托福、SAT(美國高考)高分,提前申請大學。
為了申請全美前十名大學,他高三時大膽放棄所有中國大學的保送機會,也不參加學校全體補習,九月開始請假在家閉關三十天,準備考試和大學申請資料。每一天,從準備美國高考、準備申請資料兩方面同時開戰,全按表操課。
舉例來說,早上八點半,他準時坐在圖書館做題目,中午只給自己半小時午餐休息,下午繼續複習到傍晚六點閉館。晚餐前,跑步半小時醒醒腦,飯後,繼續攻讀難度最大的英文分析閱讀,還讀英文小說練語感,每天保證九個半小時有效複習時間。他甚至把手機停機,替自己創造學習的真空空間。
那段期間,他還把MP3放床頭,重複播放英文辭彙音訊,讓一個個單字發音,從聽覺刺激大腦記憶功能區,直到睡去。
「這樣的計畫每天執行,風雨無阻,周末不休,一直堅持到上考場那天。」李柘遠說,「從小到大在學習上沒這麼逼過自己,制定計畫後,我沒妥協過一次,就連發燒都堅持……。一個人心中的目標,真的會激出破釜沉舟的魄力,真的可以視一切苦痛為無物。」
常有對未來迷惘的大學生,請他給建議,「你的問題主要在於,做得不多而想得太多,」李柘遠認為,對未來最負責任的作法,「用意志力去打敗那個軟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當下的事一件件做好。」原來,要想當人生勝利組,背後是這樣累積來的。
幸福行動第四步》把目標告訴身邊親友
追求希望的行動力,不只靠自己,也可以來自他人助力,麥高尼格就建議,不妨把自己的目標大方告知身邊親友,目的不是要「用別人的眼睛盯自己」,而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援助。
不要小看這股力量,它甚至能讓一朵走向枯萎的花朵重新盛開。
三十九歲的肺腺癌第四期患者星希亞,除了自己維持正向心態,就是在醫師、親友和公司支持下,六年來復元情況良好,看不出罹癌。她照常上班,甚至在姊妹淘建議下擬定一項項要完成的「心願清單」,繼續國內外趴趴走。
在醫師、親友、公司支持下,罹癌的星希亞持續實現自己的一個個心願清單,體驗美好人生。
星希亞
出生:1979年
現職:和泰汽車課長
經歷:2012年確診肺腺癌四期,已成功抗癌6年
學歷:台大國際企業研究所
「沒辦法選擇遇到什麼事,但可以選擇如何因應,設法改變未來。」星希亞不諱言,她不抽菸、不下廚、搭大眾運輸工具,沒家族病史,竟然還是罹癌,一開始確實難以接受,但「心情是抗病第一步,惟有轉念,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才能快點學著和疾病共處。」
剛罹癌時,聽到醫師跟爸媽宣判「你女兒快不行了」,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人生是很美好的,我就想要活下去!」哪怕醫學上存活率只有四%,她也沒想過放棄,「還是有人活下來,我還年輕,(存活率)有高機會再往上。」
如何讓自己活下去?星希亞除了按部就班接受治療,也多方查詢疾病資訊及成功抗癌案例,接著從治療、生活、飲食、心態等全面多管齊下,一步到位。「快掛掉了,叫我做什麼都可以。」
過去她凌晨一點多才睡、飲食不正常,晚上如果過了用餐時間,常常只吃雞排配手搖茶,也沒固定運動,她通通立刻改變,「以前認為賺很多錢、當女強人才會幸福。後來發現人要的其實很簡單,吃飽穿暖、有幾個好朋友、疼愛的家人就是幸福。」
病魔激勵她 揪伴環遊世界逐夢
早期化療時,她比一般患者提早出現抗藥性,她擔心,當所有治療手段都失效時,恐怕生命也要結束,「我這麼努力了,到底哪裡做錯?」躲在房間大哭一場後,她找朋友聊,對方帶她到郊外接觸大自然,等沉澱後,她再找醫師討論。「找朋友分享,一定要找智者、對的朋友,可以感受到正面,讓你做對的事。」
「它(罹癌)是一個驅動力,驅動以前想很久,沒做的事。」星希亞說,心願清單源自一位派駐巴西的朋友,聽到她罹癌,建議她列出想做的事,想陪她完成。
「我之前都沒行動,時間有限情況下,就會趕快去做。」她一共寫下四十六個心願,目前完成逾三分之一,今年,她準備挑戰鐵人三項、去土耳其搭熱氣球,還要到冰島看極光,「疾病對我就是驅動力,不然我不會這麼快做完這些事。」
星希亞任職的和泰汽車,也給她不少後盾。除了請假在家,薪水照給,主管知道以前是工作狂的她,上班是快樂、有成就感的,還幫她說服她父母可以繼續上班,但考量身體狀況,主動把她調到可自行安排工作行程的專案工作。
所以,當我們設好目標、準備行動時,可以試著思考,哪些人和資源可以鼓勵、協助,甚至和自己一起努力達成目標?以星希亞的經驗,除了向醫師尋求專業治療協助,親友和公司都是她可以大方求援的對象,尤其朋友還陪著她一項項圓夢,有極正面的效益。
疾病帶來的改變或許沉重,但也提醒我們,不用等到遭受巨大刺激才行動。只要開始,其實最困難的部分已經結束了。
新的一年,踏出幸福行動力,依著四步驟和行動盤點表(見下表),就有機會達標。你,準備好了嗎?
▲點圖放大
麥高尼格教你鍛鍊出「意志力肌肉」
把握3個關鍵字:要、不要、想要!
史丹佛大學講師麥高尼格把意志力拆分為3元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想要什麼」。白話地說,就是「要做」那些令你痛苦、但有助於目標達成的事,「不要做」那些讓你遠離目標的誘惑之事;而在要與不要之間的支配力量,則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未來「想要什麼」。
於是,鍛鍊意志力肌肉,其實就是鍛鍊「想要什麼」的支配強度,讓自己的大腦習慣「用未來決定現在該做的事」。
至於練習方式,麥高尼格建議不妨完整記錄一整天的所有行為,回頭檢視「為什麼今天可以拒絕這個誘惑」、「為什麼這次可以小小堅持」,把做決定當下的思緒邏輯印在腦海,成為一種常態性的決定法則,慢慢的,「想要什麼」的支配力也就愈形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