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穩定控制 暴力風險沒有比較高
不過,無論是否罹患精神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黃卓尹表示,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有可能出現情緒不穩的症狀,但研究顯示,在病情穩定控制的情況下,這些患者的暴力風險並沒有比一般人來得高,除非患者合併使用毒品、酒精等刺激中樞神經的物質,才有可能增加暴力行為的風險,希望社會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規律用藥穩定病情 患者切勿自行停藥
黃卓尹醫師進一步解釋,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可能出現幻覺、妄想,因而產生想要保護自己的行為與激烈情緒;躁鬱症在發作期間則容易出現高亢的情緒;憂鬱症也有可能出現激躁不安的情況。
不過,在穩定治療之下,這些症狀都能得到控制,尤其是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需要規律的藥物治療,患者不可自行停藥,以免增加復發率,並可能增加日後用藥劑量與影響藥效。因此,家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建議家屬多陪伴或提醒患者就醫、服藥,有助於穩定病情。
考慮使用長效針劑 善用精神科居家治療
除了一般口服藥物,目前也有長效針劑可供使用,若醫師評估患者適用,可能可以每兩周、四周甚至三個月施打一次就有不錯療效,有助於降低疾病復發率。針對不便就醫的社區民眾,現在也有精神科居家治療,由精神科醫師定期訪視,民眾可以諮詢院方或地方衛生單位以尋求協助。
藥物治療+心理諮商 有助憂鬱症走出陰霾
至於憂鬱症的部分,藥物治療有一定的幫助,但還需借助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提供患者情緒出口,並在專業人士協助下改善造成患者心理挫折的問題(比如低自尊、夫妻感情不睦等)。若病情較嚴重以至於不吃不喝時,建議可住院接受治療,降低患者自殺風險,也能減輕家屬負擔。
緊急情況報警處理 保護自己勿正面衝突
規律治療之外,民眾平日該如何與精神疾病患者相處?黃卓尹醫師表示,如果患者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情緒不穩甚至有攻擊性行為的緊急狀況時,可以立刻報警由警消強制就醫,家屬平時須將刀械等危險物品收妥,在患者情緒激動時不要與之發生正面衝突。
當患者受到精神疾病症狀干擾時,可協助轉移其注意力,以安撫為主,避免挑戰或刺激的言行。若病患過於激躁或出現危險行為時,必須保護自己,適時求救。
若是憂鬱症患者情緒低潮、出現負面想法時,他們需要的是旁人的傾聽與同理,應避免給予「不要想這麼多啦!」的消極回應,建議改為「我知道這段時間你辛苦了!」「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嗎?」「心情不好,要不要我帶你出去走走?」並協助就醫,讓患者有情緒出口、避免危險。
恐怖情人缺安全感 談判避免激怒對方
針對新聞事件頻傳的「恐怖情人」,黃卓尹醫師指出,所謂的恐怖情人可能是對感情關係的安全感比較不足,因此在關係即將結束或不穩定時會特別敏感,進而產生情緒波動。
建議伴侶想要檢視兩人關係時,應選擇雙方情緒穩定的時候,若發生爭吵必須有一方先停止,避免再激怒對方,尤其不要挑戰平時對方在意的事物。若要談判應選擇人多的公共場所,並讓家人朋友知道談判地點,保護自身安全。
另外,呼籲民眾勿將精神疾病患者貼標籤、污名化,以免患者擔心社會異樣眼光反而不敢就醫接受治療,不但無助於病情,也可能增加相關社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