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跨越時區旅行回來,總是哀嚎著時差讓你整晚輾轉難眠,要熬個好幾天才能調回來,但當你在平日和週末總是有不同的睡眠型態,也就是平日12點睡、7點起床,一到假日,1點睡、10點起床,其實身體也在經歷時差。
「這樣的行為,就如同每週五晚上都從洛杉磯飛東京,週一又飛回來,我們稱為『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 lag)。」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心理系教授羅涅伯格(Till Roenneberg)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我們總是睡不飽,平日太晚睡、太早起,週末總是會關掉鬧鐘,睡到自然醒,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睡眠研究計畫研究人員佛爾布斯(Sierra Forbush),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假日補眠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像經歷時差一樣疲倦和破壞心情。
這項研究是分析984名,年齡介於22歲至60歲的成年人,發現1個人比平日每晚睡1小時,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提升11%。
糟糕的是,不只是心臟病,假日補眠也會增加肥胖與糖尿病風險。
羅涅伯格研究發現,社會性時差1小時,也就是比平日晚睡1小時,就會增加33%過重與肥胖的風險。
羅涅伯格分析6.5萬人睡眠習慣的大數據,發現多數人都有1.5小時的社會性時差,再對照BMI後發現,愈常在假日補眠的人愈容易過重與肥胖,且社會性時差愈大,也就是週間和週末,睡眠模式差異愈大的人愈胖。
美國匹茲堡大學臨床及健康心理學博士派翠西亞‧ 王(Patricia Wong)《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期刊》也調查近450名30歲至54歲的中年人,平日與週末睡眠習慣差異愈大的人,導致糖尿病與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愈高。
症狀包括腰圍超標,血糖及血脂率偏高,這份調查結果被刊載於《臨床內分泌學與醫學期刊》上。
三大健康建議:均衡飲食、多運動、睡得規律
確切的原因至今不明,不過研究人員相信,在平日吃早餐時,身體還沒調整過來,生理時鐘還在夜間,等於在不合適的時間觸動消化系統,因此消化系統無法有效運行,或許能解釋社會性時差與肥胖的關係。
2017年台灣勞工共有一一7天休假,若總是在假期補眠,這意味台灣人一年裡,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讓自己的身體一直處在「時差」中。
短期旅行身體可以從時差調整過來,但社會性時差卻是長期的,所以,過去醫生在提供健康建議時說,均衡飲食、多運動,現在要再加上睡得規律。
「佛爾布斯在接受《新聞週刊》(Newsweek)採訪時說。他的建議是,每逢週末或假日偶爾晚睡,最好偏差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本文摘自《慢老:改變對減肥、運動、睡眠的觀念,從日常養成保持活力不顯老的習慣》,天下雜誌出版,黃惠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