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及網路常會有黃豆製品因含有豐富植物雌激素,常吃會導致孩童性早熟及乳癌等風險;但是也有媒體報導,運動後補充豆漿有助增肌減脂,著實令民眾無所適從。
其實黃豆的營養豐富,近年被國內外視為養生法寶,其中特別受到關注的「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是一種結構類似動物雌激素的植化素,被歸類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
坊間有關「吃黃豆製品容易性早熟,甚至會得乳癌」的說法,便是以黃豆所含的大豆異黃酮為言論基礎。但營養師澄清,黃豆含有豐富營養素,且所含的植物雌激素與動物雌激素不同,因此與性早熟、乳癌並無關聯。
雌激素為女性荷爾蒙的一種,主要功能為促進女性性徵的發育,包括:乳房、輸卵管、陰道,以及子宮內膜的增厚等。
雖然如此,雌激素對人體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約2/3乳癌來自於雌激素的刺激,而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的第一名,一旦人體內長期有過多的雌激素,就可能增高罹患乳癌的風險。
目前學界已知:雌激素分泌過多可能導致乳癌。但專家學者認為,大豆異黃酮的結構與動情激素構造相似,有類似泰莫西芬的功能(泰莫西芬是避免乳癌復發的抗荷爾蒙藥物),會與雌激素競爭細胞受體,抑制雌激素的合成的作用,因此推論大豆異黃酮有助減少乳癌的發生。
臨床研究也證實,攝取較多黃豆食品的婦女,體內雌激素的濃度較低。因此黃豆製品對乳癌病情、預防到底是好是壞,至今還有爭論。
♦♦♦
1公斤黃豆大僅能萃取出20至40毫克大豆異黃酮,且經腸道消化後吸收率大約為20%,依一般民眾正常飲食之習慣,要攝取能達大豆異黃酮危險攝取量的黃豆實屬不容易。
而正常青春期發育,與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息息相關。提早的性早熟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由於性腺、腎上腺素,或下視丘腦垂體性腺軸的障礙所導致。
女生的性早熟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不明原因、體質性的,男生則有一半以上都是可以找到病因的,近年來,世界各地兒童性發育提前明顯增加,最主要原因為濫用藥物,兒童無意中接觸了使用不當的藥物。
而干擾內分泌,然而環境污染,或食用的牛肉和禽肉受到雌激素污染,還有一些日用化學品也可能會導致發育失調。所以兒童性早熟會越來越多,其與環境息息相關。
乳癌症致病因子複雜,如:有乳癌患者之家庭、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曾患一側乳癌者、曾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酗酒者、及未曾哺乳者以上高危險群者。
因此預防癌症(乳癌)在生活及飲食行為上最好禁煙、少飲酒、少攝食脂肪性食物、多攝取纖維性食物、避免體重過量、按時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除此之外,每天保持愉悅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情緒狀態會影響到人體生理。
♦♦♦
部分研究文獻反而指出黃豆可能有助於降低乳癌風險,因此吃黃豆是否容易得乳癌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黃豆與癌症之間是否有關聯性。
建議民眾可適量地攝取,不需太過恐慌;與其憂心因常常攝取黃豆製品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不如更注意酒精、紅肉類加工製品,據研究發現,紅肉及加工製品的攝取量和乳癌的發生率相關性高。
換言之,攝取越多紅肉類加工製品,罹患乳癌的機率可能越高。此外,部分研究也發現,對於過重及肥胖的婦女而言,酒精的害處更明顯。
因此婦女朋友應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及避免過晚生育和注意停經後肥胖,並安排定期篩檢才是預防乳癌最有效的方法。
有鑑於婦女乳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且台灣的乳癌研究發現,國人罹患乳癌的年齡較西方人年輕,不可不慎。
所有女性均應從18歲起,月經結束的一星期後(停經婦女則每月固定一天),利用沐浴或更衣時,養成自我乳房檢查的習慣,因為80%以上的乳癌可經由觸診而早期發現,切莫輕忽自我檢查的功能。
從前的觀念,認為乳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初經較早(小於12歲)、停經較晚(大於55歲)、無生育者、30歲之後才生第一胎、年長者,罹患良性乳房腫瘤,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等。
但近年來美國的研究,發現超過75%罹患乳癌的新個案,皆找不到危險因子。因此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凡是超過40歲以上的婦女,應每年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
而國民健康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請婦女朋友們定期接受檢查,以降低乳癌對自己生命的威脅。
因此於門診時,我們除了個別教導乳房自我檢查外,若檢查發現乳房有硬塊,就立即安排乳房超音波或是乳房攝影,必要時再安排轉診至乳房外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最後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除了各類食物有適當的比例外,任何食物過量都是不好的,食物的攝取種類應該越多樣越好,不要有偏食的飲食習慣。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並維持理想體重,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
只要維持適當攝取量,也就可以安心攝取黃豆,不用過度擔憂。
(本文獲「國健署健康九九」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