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實和自我理解受到質疑時,有可能會引發某種形式的危機。
安妮發現她先生其實比她想像中更在乎她,而且她對他的負面印象,其實比較牽涉到她自己而非牽涉到他,這令她頓時亂了方寸,有一陣子,她對於自己先前的所有想法和信念都感到懷疑。
她自己形容這段時期就好比處在外海深水中,過了好幾個月後,她才終於在一條新道路上找到立足點。
她後來說:「在我察覺到自己的自我保護策略之前,我比現在更有自我安全感。那時候,我認為自己在生活中運作良好,只不過為了一而再再而三碰上非常難搞的人,而覺得很煩。後來才發現,某部分的麻煩,居然是我自己引起的,這實在讓人非常不舒服。」
有時候,還沒檢視自己人生時,反而覺得生活容易些,但那樣的人生也比較貧瘠。你越不認識和瞭解自己,你和別人的人際關係品質就越差。
如果你無法清楚看見自己或別人,併發症將一再捲土重來,你將很難理解自己,或感受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受到理解。你越感受不到自己、越不理解自己,你人生中活在當下的體驗就越模糊不清。
改變人生的痛苦──當我們更靠近內在時
人們罹患了生死交關的重病後,回顧反省前半輩子,決定把自己的人生朝正面方向改變,這類案例不勝枚舉。事後這些人經常驚呼:「這樣的改變能為我的人生和我身邊的親人帶來更多快樂,我怎麼居然到現在才發現呢?」
其中一個答案是,我們是習慣的動物。只要我們未面臨一定程度的壓力,就會順著自己熟悉且舒適的路線一直走下去。
拋開不適宜的自我保護策略後,會讓你更靠近真實現況,其效果有可能和罹患重病相同:雖然改變自己有可能令人害怕,但我們將有充足的動力去改變。有時候,人生中的痛苦必須累積到某種程度,我們才會拋開一些安全又方便的習慣,把自己丟進一個新領域。
桃樂絲更靠近自己的真實現況後,更深刻瞭解到,她以前因為從來不敢一頭栽進深層的感情關係,結果錯過了人生中一些最美好的事物,而她彌補的時間顯然有限,因為她已年過半百。
這項洞見使她陷入危機,引發了莫大的悲傷。
她不得不服用抗憂鬱劑,後來才累積足夠的精力改變人生。接著,她做了一件她向來發誓一輩子都不可能會做的事:她在約會網站上開了個帳號。
她在這裡發現,這對她的個人成長是有助益的,因為她練習了具體表達出自己對未來可能的對象,能夠提供什麼和將會提供什麼,更重要的是,表達出她自己的欲求是什麼。
後來,她發現和人約會讓她覺得很有趣且深受啟發。心理治療告一段落時,她還沒交到男朋友,但遇到了一個成為她重要朋友的男人。
蘇姍娜過去一向和自己的內在自我保持距離,她總是超前自己三步。她無時無刻不盤算著再過一會兒、明天或明年即將發生的事。她滿腦子都是計畫和想法,想著等自己所規劃的事情統統完成後,不知該有多棒。
卸下這個自我保護策略後,她感受到處在人生當下所帶來的痛苦。她和她先生已經至少十年以上不曾親密了,原因在於她對先生很生氣,生氣的理由和她無法忍受自己的人生有關,但她自己沒看出這其中的關聯性。
蘇姍娜仔細檢視這現況後,她感到很深的悲傷,多年來,她忽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也為了實際上和先生無關且他也無能為力的事情,而一直責怪他。她的悲傷可能會顯得很像憂鬱症,一些朋友善意建議她別這麼負面思考,而要專注在正面事情上。
但事實上,蘇姍娜現在的思維比從前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務實且接近現況。
她在悲傷之際,敞開雙臂迎向先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毫無保留地接受他對她的所有關懷。
改變舊模式的動力,來自於對虛度人生所感到的痛苦和挫折。
等我們不再把不愉快的感覺,淹沒在過量的食物、娛樂、睡眠、有毒物質或其他自我保護策略之後,不愉快的感覺就得以變大,大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非改變不可了。
解除不必要的自我保護策略,就是開始以新方式活在當下。
第一步便要關注自己,回顧反省我們自己人生中的策略,檢視該策略是否有助於開拓我們的人生,還是反而會蒙蔽我們的認知和妨礙我們的人際關係。
(本文摘自《我只是假裝不在乎:《高敏感是種天賦》知名心理諮商師教你脫下「自我保護」的社交面具,享受正向的人際關係》,平安文化出版,伊麗絲.桑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