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否定自己的子女,造就子女成為「一個失敗者」!為何爸媽一方面會難過,竟同時感到得意?

父母否定自己的子女,造就子女成為「一個失敗者」!為何爸媽一方面會難過,竟同時感到得意?

麥可.傑克森不接受自己本來的面貌而整容,這意味著,他的內心深處有個自我意象是我是一個醜孩子,而他的人生似乎也的確驗證了這一點。他不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他討厭從自己的本來面目上看到暴虐父親的影子。這顯然是個心理問題。

美國時間2009年7月7日,麥可.傑克森的公眾悼念儀式在洛杉磯一個體育中心舉行,據悉,除了現場一萬多人外,全球有十億人透過網路、手機和電視等各種方式收看了這一告別儀式,以這種方式送別了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受歡迎的超級巨星。

 

這幾天來,我的腦子裡一直在盤旋著一個念頭:假若傑克森遇到了麥斯威爾.馬爾茲(Maltz Maxwell),又會怎樣?

 

整容整出人性的奧祕

 

馬爾茲是美國著名的整容醫生,曾任紐約醫院修復科主任,在為病人做整容時,洞見到了人性的奧祕,並由此探索出了一套集整容術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人生改變方案,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自創的心理治療取向叫「心理控制術」:我們的人生,都是由我們的自我意象所決定的,如果你改變了自我意象,人生也會隨之改變。

 

馬爾茲是如何發現人性的這個奧祕的?這和馬爾茲的工作有關,多年的整容經驗令他發現兩類現象:

 

許多例子中,改變外部形象似乎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術刀變成了一根魔法棒,不僅能改變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變病人的整個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際的人變得大膽而無畏;一位笨男孩變成機靈聰慧的少年,後來還成為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員;向來懷有鐵石心腸的罪犯,幾乎一夜間從無可救藥的傢伙變成了囚犯榜樣……

 

也有一個謎團始終讓我不解:如果手術刀有魔力,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臉部煥然一新,卻始終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還發現很多人有虛構之醜,在他和其他旁觀者看來,當事人相當漂亮,但當事人自己卻堅定地認為自己很醜,所以一定要整容。

 

這些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馬爾茲逐漸明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朧朧、不甚分明,甚至一個人的意識根本沒有覺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就在那裡,完完全全,纖毫畢現。

 

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麼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為基礎形成的。

 

這些關於自己的看法,大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的成與敗、我們的榮與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無意識地形成的。

 

對於一個人而言,一旦某種對自己的想法或信念進入這幅圖像,它就會變成事實。我們並不質疑它的正確性,而是頭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動,就像它是真的一樣。

 

自我意象會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對你來說很難,哪些事很容易,甚至會決定別人對你有何反應。確定性和科學性,就像一支溫度計控制你家中的室內溫度那樣無可辯駁。

 

 

重塑自我意象是關鍵

 

所謂自我意象,其實是馬爾茲自己對人格或自我的另一稱呼。仔細來看,他關於人格的定義和其他很多哲人的定義是非常類似的。

 

羅傑斯對自我的定義是:「自我就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

 

我的理解中,關於「自我」的一切內容都是先在關係中發生的,先是「我」與某個人發生了一件事情,而「我」將這件事情所帶來的一切體驗當成了「我」的一部分。於是,先是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最後,我也接納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上一段中提到的某個人對我而言越重要,出現得越早,他對我的影響也就越大。

 

例如,假若父母在自己六歲前不斷地否定自己,那麼,不可避免的,我對自己會有一個消極的自我意象——「我不行」。

 

這個自我意象一旦形成,按照馬爾茲所言,就會變成「事實」。我們並不質疑它的正確性,而是頭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動,就像它是真的一樣。

 

馬爾茲的《改造生命的自我形象整容術》這本書,乍讀之下很像是成功學,而其理論又像是勵志書《祕密》的翻版,但其實不是。它們儘管看上去都在說心想事成,但《祕密》及成功學都過於簡單,創作者讓我們以為,只要我們不斷去做積極想像,就可以得到成功的人生。

 

馬爾茲強調,僅僅說一切存在於你的頭腦,你認為自己行就一定行是不夠的,這種說法簡直是對人的傷害。他舉例說,自我意象中認為自己胖的人總是無法減肥並保持體型,無論他怎樣有意識地想盡一切辦法與這種自我意象對抗,結果總是徒勞。我們無法做到長時間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我們真能做到短暫地逃避,也會立即產生反彈效應,就像一根橡皮筋,在兩個手指之間伸長,但稍一鬆懈就會恢復原狀。

 

如果某人認為自己是失敗者,那麼無論動機多好,意志力多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即便機遇來臨,他也會失之交臂。

 

馬爾茲認為,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基石或基礎,你的全部性格特徵、行為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是以它為基礎而建立的。結果,我們的經歷似乎總是證明並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這也是我屢屢強調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念頭,就會驅使自己去實現這個念頭。因為,我們無意中會認為,這個念頭是「我的」,或更準確的說法是,這個念頭就是我的一部分,我要捍衛這個念頭,就等於捍衛「我」。

 

譬如,假若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結果這個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會有「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而他為了捍衛這個自我意象,成績便會一塌糊塗,這反過來又成了支持「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的證據。不僅如此,父母一方面會難過,同時也會有一種不容易覺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失敗者,你看我沒說錯吧。」

 

所以,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關鍵不是積極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馬爾茲認為:「成績或賺錢能力建立在某種根深柢固甚至可能難以覺察的思維模式之上,一旦改變,你就能從中解放出來,從而更有效地開發自身潛力,並得到與此前具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購書去>>《身體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