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採購時有個小小的興趣,就是觀察其他人的購物車裡面裝了哪些食物。不知道要吃什麼的時候,這個行為可以給我帶來一點靈感。
有時候也會訝異地發現某些人居然會吃某些意外的食物,像是穿著名牌的女人購物車裡放著豬腳,這就會讓我驚覺果然不能以貌取人。觀察別人購物車的行為,讓我有機會可以體會人類喜好的多樣性。
在超市的人類學觀察當中,我發現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人們的口味差異驚人地大,至今我從來沒有看過有人的購物車裡,放了跟我完全一模一樣的東西,如果真的遇到這種人,那我應該會超級開心,說不定還會一把抱住他。
人的喜好本來就很多元,但並非所有喜好都值得獲得同等的尊重,像是看到別人的購物車裡有太多高熱量製品,或完全沒有蔬菜跟魚的話,我反而不會感到羨慕。
賣場食材區的購物車內容物,不僅反映了那個人的喜好與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推斷健康狀況的重要線索,我們的「經驗購物車」也是一樣。我們都是在人生這個賣場裡購買經驗的人,我們支付時間與金錢,把各式各樣的經驗放入購物車。
在食材區觀察其他人的購物車所感受到的情緒,同樣也會在觀察別人的經驗購物車時感受到。有時候會想要模仿,有時候也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有人靠這種工作過活。經驗購物車的內容物,當然也反映了各自的喜好與生活方式,這同時也是預測他人生活的重要指標。
那幸福的人會在自己的經驗購物車裡裝什麼?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以比較幸福者與不幸福者的經驗購物車內容物。
第一個研究是比較承受壓力之後,這兩種人會採取怎樣的行動,這實驗就跟喝了酒之後覺得肚子不舒服,會吃什麼食物來緩解症狀很類似。
舉例來說,沒有拿到好成績、跟朋友吵架或是遭遇金錢損失時,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後續會透過怎樣的經驗,來撫慰這種不愉快的感受?幸福的人放入經驗購物車裡的東西,和不幸福的人放的東西會一樣嗎?
在一連串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幸福的人在自己的購物車裡,主要放的是「跟好人一起度過的時間」,但不幸福的人放的是「透過金錢獲得的利益」。
簡言之,幸福的人會從跟自己比較親近的人身上尋求安慰,而幸福感較低落的人,則會尋求金錢的慰藉。比起跟朋友一起吃晚餐,幸福感較低落的人更喜歡在街上偶然撿到錢,希望藉金錢上的獲利來消除壓力─就像喝了酒覺得肚子不舒服時,又再去喝酒來緩解症狀一樣。習慣這種行為模式的人,我們稱為物質主義者。
研究團隊為了剖析物質主義者的一天,又進行了另一個研究。研究團隊一天會隨機寄送三次簡訊給受試者,受試者要在收到簡訊的當下,立刻回報自己正在從事什麼活動、跟誰一起。研究開始的同時,我們也先測量了各受試者的物質主義程度高低。
結果雖不意外,但還是令人驚訝。物質主義者大多都在看電視、購物,但很少花時間讀書、做志工。簡單來說他們跟人相處的時間,絕對比非物質主義者少很多。由於物質主義者與非物質主義者的購物車內容是如此不同,所以物質主義者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樂趣、意義與活力,都和非物質主義者有顯著的差距。
為了讓研究更有趣,我們很調皮地進行了另一個小小的實驗。我們告訴首爾大學的學生,假設他們為了紀念與異性友人認識一周年,已經規劃好要去濟州島旅行三天兩夜。如果要他們取消這個行程的話,必須要付給他們多少錢,他們才願意取消。我們也假設他們和關係比較親密的人會進行很多活動,因此想知道若要他們放棄這些活動,必須要給他們多少錢。
舉例來說,要付給他多高的代價,才能讓他放棄聖誕節前夕和異性朋友去演唱會、週末和家人去看電影等活動。換句話說,就是要他們把和家人、朋友、戀人等對幸福有重大影響的人共度的時光,換算成金錢的意思。
結果實在出乎我們的意料。幸福感在前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表示,至少要給他們高達一千六百萬韓圓(約新台幣四十三萬元),他們才願意放棄跟異性朋友到濟州島的三天兩夜旅行;但幸福感在後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則表示,只要三百五十萬韓圓(約新台幣九萬五千元)就夠了。
幸福感後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表示,如果要放棄聖誕節前夕的演唱會只要大概四十萬韓圓,但幸福感前百分之五十的學生則要高達六百萬元才願意放棄。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幸福的人比較愛錢,其實這個結果是告訴我們,他們認為跟親密之人的關係具有非常高的價值。
追求關係?
追求金錢?
這並不是可以歸咎於個人喜好的問題。如同用酒來解酒對身體有害一樣,用物質與金錢來解救疲憊的人生,自然也沒有益處,我們需要仔細觀察幸福之人的經驗購物車並好好模仿他們。
(本文摘自《過得還不錯的人生:運用幸福心理學的智慧,避開不幸的陷阱,成就愉快而滿足的生活》,遠流出版,崔仁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