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意外離世給我的體悟,根本沒有「完美人生」!身處逆境,仍得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父親意外離世給我的體悟,根本沒有「完美人生」!身處逆境,仍得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父親跟我同行,也是個學者。他在哲學系當教授,是位滿腹經綸、一絲不苟的嚴師,常督促學生「仔細、深入、有系統地」思考並追問跟自身和世界有關的大問題,不管在教室裡外,總能展現無窮活力。從小到大,我一直認為他才智過人,許多事都難不倒他。

去年夏天,父親意外辭世。一天傍晚,他正坐在廚房餐桌旁閱讀《紐約時報》,忽然心臟衰竭陷入昏迷,三天以後就斷了氣。

 

我深愛父親,他在很多方面,包括他的價值理念、處世技巧、工作資歷,甚至運動耐力等都是我最佳的學習典範,所以他撒手人寰這件事,始終是我最大的遺憾,也常讓我想起他的為人和經歷、死亡和自我的問題。每次面對這些過去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總有一股直搗心扉的沉痛感。

 

失去父親換來的獲得

 

父親的死也賜給了我一些禮物,例如重新體察人生在世究竟能夠擁有哪些東西。並且學到另外一件事:揚棄過去的心態,從更完整的角度來看他這個人。

 

父親走了以後,我想要、也需要將我所有生活經歷,包括我和父親之間的談話、書信、相處時刻,以及好好壞壞的印象等拼湊起來鋪陳在腦海裡,再將父親一生的照片全部攤在桌上。

 

當我注視著一幕幕父親的身影,一個更真實、更長遠的父親形象也隨之浮現。我看到他的優點及成就,也能接受他的缺點和失敗。他有豐富的學養和教學熱誠,也有自我懷疑和粗魯嚴厲的時刻,洋溢生命活力的他偶爾還會憤世嫉俗。

 

於是,我終於了解摯愛的父親,對他的愛也將永不止息。他是個既複雜又聰明也有缺陷的人。

 

這次探索經驗深深影響了我,除了讓我不再覺得父親難以理解,還刺激我以同樣一套方法嘗試觀察別人和自我,儘量同時運用多重角度去思考事情,既能看到某些正面的特質與成就,也能看到人生的缺陷、弱點和陰暗面,以及於介於兩者間的一切。

 

成功不只有一種定義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一般人只接受一種成功定義,也就是根據某個特定成就,不管是指金錢報酬、權力、名氣、美貌,或這些項目的總合來定義成功,甚少窺知成功人士日常生活裡的幽暗面,也看不到成敗之間的灰色地帶。

 

反正人不是富過頭就是窮到底,對吧?這大概就是生存的法則,我們不正是因為這樣才要追求成功的嗎?

 

我們都傾向用二分法來看事情:不成功就是失敗,也習慣把聲名顯赫的人物,尤其是商界人士,看成鍥而不捨、堅持到底的成功者,這種看法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人有優點,就有缺點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還是我們把同樣的期望也放在自己身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永遠都要雄踞山頭」的想法主導了一切,非要努力達到這個難度高且誘惑人的標準不可。

 

一旦無法如願—這是你我必然要面臨的情況、犯了錯誤或遭遇失敗,我們就會產生極大的羞恥感,覺得自己很無能,對自己的想法也從雲端跌入地獄,就像大家面對某個「墮落」公司的觀感。

 

這些感受都起因於我們無法實現被大眾視為神話的成功觀念,也會對我們產生腐蝕作用,壓榨、耗損我們的精力,使我們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很難用比較務實的態度對待別人和自己,不能勇往直前迎接我們的生活及事業。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可能一無是處。

 

我們愈是探究別人的生活,愈能了解現實生活的複雜,無論那種生活乍看之下有多完美。人有優點例如我父親的聰明才智,就有弱點例如我父親的膽怯內向,一個人的短處和長處也是同時並存的,彷彿親密的鄰居。

 

只要抽空閱讀成功人士,如政治家、極地探險家、執行長據實以告的自傳,就會發現他們常在某些段落甚至整個章節描述自己的弱點和挫折,例如大選落敗、婚姻決裂、談判破局的故事。

 

拼湊完整而真實的自我面貌

 

所以我建議各位幫自己算個總帳,練習評量自己的長、短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因為羞恥心作祟而覺得自己無能。

 

忘掉理想中那個膚色健康、聲音爽朗、個性堅毅、收入豐厚、成就非凡、極度完美的人,學著用字典裡的「完美」定義來看自己和別人。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記得你是誰(暢銷15萬冊紀念版):哈佛的最後一堂課》,天下雜誌出版,戴西‧魏德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