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想工作一輩子嗎?
在本書開始之前,有個問題想要先請教各位讀者:「你是否想要工作一輩子?」
「當然沒有,到了60歲就退休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人,再問一個問題:「退休之後的你,收入來源是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拿來賺錢的「資本」只有二種。一種是「勞動資本」,另一種則是「金融資本」。所謂「勞動資本」,指的是用自己的「勞動力」,或是透過做生意方式所賺取的金錢。
換句話說,只要有勞動就有賺錢的機會。相反地,如果自己已經無法再勞動時,錢也沒有辦法再進到口袋裡。簡單來說,若要運用「勞動資本」來賺錢的話,就只能一輩子不斷地工作。像這種運用「勞動資本」賺錢所產生的思考迴路,我稱它為「工作腦」(=事業家思考、經營者思考)。
所謂「金融資本」,指的是用自己所賺的錢來賺錢(以錢滾錢)。我們所謂的投資,指的其實就是運用「金融資本」來賺錢的意思。換句話說,其實「金融資本」就是「即使是在睡覺、不必勞動,錢也會自己跑進來口袋」的意思。像這種運用「金融資本」賺錢所產生的思考方式,我稱它為「投資腦」(致富思考)。
在日本有許多人被稱為「有錢人」,但是這些有錢人其實大多都是「勞動富有層」,也就是因為認真勞動而變成有錢人的人。但是另一方面,真正的有錢人,即使不用勞動也能夠賺錢的「正牌大富翁」,這些人都擁有「投資腦」。因此,我所認定的「有錢人」定義如下:「不論是在經濟上或是精神上都非常富足,而且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也就是說,可以掌握自己的將來。
讓我們再回到剛剛的問題。「退休之後的你,收入來源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在心中產生異樣感覺的人,以及針對上述問題回答「應該是年金吧?」的人,其實就是擁有「工作腦」的人。
日後年金的演變狀況會如何,應該不會有人知道吧!說不定領到的錢會愈來愈少,說不定最後連一毛都領不到。面對這樣的狀況只能無語問蒼天,對於自己的未來更無法掌握。這麼一來,我還是忍不住要問各位一句,難道大家要依靠這個一點都不可靠的方式活下去嗎?
自己的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為了能夠掌握自己的未來,「趁年輕還有體力的時候,利用做生意等方式盡可能賺錢,等到年紀大了沒有體力時,就變成投資家好好守護自己年輕時所賺取的錢。」這種理想的狀態,其實就是所有投資家的目標。年輕時只有體力沒有錢,但是,年紀大了卻是有錢沒體力。所以才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好好組合運用。
「我想要賺錢!」有這種想法的人進行投資,其實是天大的錯誤。如果想在短時間內賺很多錢的人,要做的事並不是投資,而是「創業做生意」。那麼,為甚麼想要賺大錢的人,大多一開始就是想要做投資呢?我認為,那是因為大家對於「投資」有著錯誤的認知。其實,「投資」這件事,是在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它的結果。接著,再來思考要如何達到這個預期的結果。但是,「投機」則是賺愈多愈好,要如何賺大錢,才是投機者所思考的事情。
假設遠方有個標靶。對投機者來說,他們的目的不是射中那個標靶紅心,而是滿腦子想著如何將手中的箭射得更遠。對他們來說,箭是射得愈遠愈好。但是對投資者來說,如何讓手中的箭確切射中標靶紅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換句話說,即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再遠,如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差距太大的話,也是沒用的。
更確切地說,投資,並不會幫助你賺大錢。投資主要著眼的是「如果將手中的錢守護好,得以留存到未來」。所以,投資其實並不是「攻擊」,而是「防守」才對!想要開創事業,你需要的腦是「工作腦」,但是如果你想成功投資的話,你需要的則是「投資腦」。
「先吃最喜歡的菜」法則
請各位想像一下,在自己的眼前有一盤很精緻的料理。你會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嗎?還是會把最喜歡吃的菜留到最後吃?
投資家的習慣通常是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另外,通常把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後吃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擁有企業家的個性。基本上,我習慣先吃掉自己最喜歡的菜。(笑)
投資家之所以有這種習慣,那是因為他們比較重視結論。相反地,企業家大多重視順序,按部就班後得到好的結論。
那麼,這跟先吃自己喜歡吃的菜有什麼關係?
那是因為,如果你把它留到最後,萬一吃太飽的話,有可能會吃不下。或者是,有可能會因為突然發生什麼事,在你吃掉它之前就得離席。
也就是說,如果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才享用,投資家無法確保自己一定能吃得到。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投資家習慣「盡可能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而且會優先排除。所以,如果有無法吃到自己喜歡菜的風險,那麼,就是盡可能在風險發生之前把它吃掉!投資家思考的邏輯就是如此而已。
在投資家的腦中已經有預想的結果,然後再從結果反推思考「目前應該要做的事」;但是職場工作者的腦中大多是順向思考,從現在思考到未來,盡可能向前進。所以他們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只是緊張地迎接即將要來的結果。所以說,其實投資家並非「將利益最大化的專家」,反而是「將風險最小化的專家」。
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因為一檔股票損失了5千元,投資家不會做的是「這個損失回補之前再忍耐一下吧!」。他會做的是儘快停損,然後重新找尋投資的機會。因為對他們來說,回補損失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是種浪費!「花費時間」所代表的意思,就是「這期間所隱藏的機會」也跟著消失。
所以說,投資家的腦中,他們非常重視「現在」這個時間點。因為下一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這就是一種「風險」。因此,他們盡可能把握現在,排除不確定的風險,這才是他們的作風。
「不要太努力」法則
「為什麼我這麼拚死拚活,卻還是做不好?」偶爾我們會遇到像這種怨天尤人的抱怨。而且,也只有這種人會說:「為什麼那些輕輕鬆鬆的人反而做得比較好?像我這樣賣命的人卻做不好?老天爺真是太不公平了!」
這些人的抱怨,我是這麼想的。如果你「拚死」在做,不是早就做到死了嗎?如果死了,怎麼繼續做下去呢?(笑)反倒是輕輕鬆鬆的人可以做得好。
因為「可以活著輕輕鬆鬆地做」啊!做事情總是一副拚命三郎賣命的人,大部分都是把自己逼到極限做事的人。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做事,絕對不會給自己留點餘地。另一方面,一樣做事很努力,但是帶著笑臉開心做的人,是能夠衡量自己的底限,量力而為的人。這樣的人因為保有餘裕,反而能夠投入百分之百的精神做事。
其實,我也是一個愈使力去做,反而愈沒有辦法順利成功的人。我從小學就開始打棒球。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即使沒有太多的練習,只是玩一玩而已,也能夠當正式球員活躍在球場上。
但是,當我進入高中之後,情況瞬間逆轉。我進的高中球隊,是一個每年都以進入甲子園為目標的球隊,每一位球員都是好手。面對這麼多高手,我變得有點焦慮。為了跟上大家的實力,我也開始「夜間練習」,不管是跑步還是揮棒,每天晚上都不間斷地練習。如此拚命練習之下,總算得以保住正式球員的位置。
在當時,我拚命練習才有辦法保位這個位置。但是,球隊裡卻有人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情在打球,這樣的人卻也能夠當正式球員,在我看來,著實覺得很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我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有一位一年級的新生,一進來球隊,馬上就搶走我原本的位置。當我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心裡的感覺是「我那麼努力,但是下場卻如此;這應該已經是我的極限了吧?」
在當時,我最熱愛的棒球反而變成我痛苦的來源。惡事接二連三,自己因為太過激烈地練球,反而受傷了。「啊!大概都沒辦法打球了吧?」結果,我高中的棒球生涯就這樣慘淡落幕。
因為我百分之百付出心力,所以愈做只會讓自己愈累,也沒有餘力再做下去。年輕時,百分之百付出心力卻付諸流水的回憶,可以把它當成是「青春時代的酸甜苦辣」。但是出了社會之後,可就不一樣了。因為已經沒有必要拚死拚活,配合誰的腳步了。事情會因為自己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選手」或是「馬拉松選手」而有所不同。如果馬拉松選手配合一百公尺的短跑選手,一開始就跑得飛快,相信一定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以下這個例子也是一樣的。「那個人晉升比我快!」,然後自己心裡變得焦躁不安,反而開始拚命想做很多事情。我認為這樣的努力,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比方說,有一個工作,你如果拚命做,有可能一個星期可以完成。各位會選擇怎麼回覆給對方?「一個星期真的可以完成嗎?該怎麼辦呢?」心裡即使覺得不安,但是想到快點完成工作也許能夠獲得對方的讚賞,於是心一橫回覆:「一個星期完成它」?或是回覆對方:「這個工作請給我兩個星期完成」,然後花個十天的時間提早完成它?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後者。自己花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客戶如果沒有感到十分滿意,你所做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如果你已經花費百分之百的努力,萬一遇到任何狀況需要修正時,你已經沒有餘力再去應付了。但是,如果你只花費一半的精力完成,假使遇到任何問題,你還有一半的餘裕可以處理後續事宜。不要太努力,先花一半的精力先做完,再慢慢將它修補調整到最好的程度。
「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保留餘力。」這樣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55條思考法則,換一顆有錢人的「投資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