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別再勸「要放手、要放下」!生命過不去的坎、只有自己能跨過,旁人能做的是這個

「......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

電影《孤味》演出獨立撫養三個女兒長大的女主角秀英,再次接到丈夫的訊息是他的死訊,為拋妻棄女多年的丈夫籌辦喪事時,還要面對小三出現喪禮的衝擊,其中一幕母女四人對話,大女兒阿青激動地要媽媽對多年的糾結放手。

已經三刷電影的杏硯(化名),聽到阿青的這一句「......妳要做的事情是放手」,斗大的淚珠每次都還是忍不住滾了下來。

 

多年前杏硯也曾向媽媽說過這樣的話,當時她話還沒說完,媽媽甩了她耳光,齒間一字一字迸出「每個人都要我放下,有人放過我嗎?」這件事變成母女之間碰不得的地雷。

 

杏硯並不是介意那次的衝突,她知道爸爸當年丟下債務和別的女人跑了,媽媽扛起債務帶著她和弟弟,這個痛點誰也碰不得。但她不忍媽媽的人生彷彿凍結在那一刻,只剩下恨意支撐。她好希望晚年的媽媽能夠走出來,讓自己也讓大家都好過。

 

「可是要她放下,好難! 」,這是杏硯的遺憾。

 

媽媽的心事是杏硯的心理負擔,父親多年後有和她有聯繫,也表達對母親的歉意,只是媽媽不領情。

 

理智上知道,實際上做不到

 

「都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不能釋懷?」,看著他人情感上的卡住,身邊的人常會勸對方想開。但是要別人放下不是好難,是根本不可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難處,不是當事人無法感知那有多艱困,也許能夠繼續呼吸著已經是最大的努力了。

 

輕率地建議別人放下,不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說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隱隱含著怪罪別人的痛苦是自找的責備。

 

受苦的是當事人,如果放得下、想得開,又何必為難自己。人生要往前走,這些道理當事人理智上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情緒能真正安撫,理智才能接棒

 

為什麼會做不到?

 

因為,愛啊!恨啊!這些情感上的事情,是情緒腦而不是理智腦在管。情緒腦管轄是人的原始本能部份,當情緒沒有降下來,理智是難以有效運作。因為情感受傷而產生種種負向情緒,唯有情緒被真正安撫時,理智才有機會接棒。

 

杏硯媽媽在情感上被老公背叛傷害,要背負債務養大兩個孩子,龐大的憤怒正是她能夠不崩潰的保護機制,是讓日子能繼續過下去的動能。

 

當身邊的人要杏硯媽媽不要再糾結,她的心情有沒有被真正理解?尤其,當自己辛苦來源之一的女兒也加入這樣的陣營,對媽媽而言,這簡直是情感上的背離,難免質疑在女兒的心裡,這些年自己都錯了嗎?

 

生命的坎,能夠放下的只有自己

 

憤怒有積極的功能,但憤怒過久身心以及生活都會付出代價。如杏硯所描述的,「媽媽的人生被凍結了」,這之後的媽媽有感受過當母親的愉悅嗎?有過幸福的一瞬間嗎?這些正是當女兒的希望媽媽能夠得到。

 

只是,生命中所有過不去的坎一樣,除非當事人願意,否則旁人再急,再殷切也沒有用,放下這件事只有自己有辦法做到。

 

那身為重要的家人,就什麼事情都不做嗎?

 

不是!

 

就像別人肚子餓的時候,我們無法代替對方感到飽,但可以幫忙遞食物給對方,或者告知哪裡有餐廳。我們可以在協助對方在放下的歷程中,走得順一點。

 

換位思考,悲己所悲苦其所苦

 

以杏硯為例,媽媽沒被現實的困際打倒,她撐下來了,讓一雙子女得以成長完成學業、成家,這些是子女感念的。杏硯可以從表達對媽媽的感謝開始,讓媽媽知道她的付出心血沒有白費。對人的感謝,對人的在乎,不要以為對方都知道,心裡面的知道,和親耳聽到效果是不一樣的。

 

接著,杏硯可以同理媽媽的艱難,把一路以來所見到媽媽的不容易說給她聽,問問她何以有能力熬過這些時間?她是怎麼辦到的?有沒有不曾說過的事?有沒有感到快樂的一瞬?

 

父親所犯下的錯誤杏硯亦受到影響,杏硯有屬於女兒自己的苦,自己的痛,試者把這些心情告訴媽媽。我的EFT(情緒焦點治療)老師劉婷上課時說:「獨苦苦,不如眾苦苦」。苦的這種情緒感受,當我們知道彼此都受苦時,反而會形成相互支持的力量,情感連結也會更深。如此,媽媽的凍結狀態,有機會開始融解一些些。

 

人一旦軟化,就比較有理智來客觀看待情境,也有機會進一步覺察自己的真正的需要,而不是被恨意淹沒而看不到其他部份。

 

愛,一定會帶來改變的

 

覺察會讓人發現自己其實有許多的選擇,原諒或不原諒都是一種選擇,「我的生活,我來決定」這樣的主控感,會將人帶離開受害者的位置,不再只是耽溺於痛苦的單一情緒。

 

放下是心理上的與自己的和解,和解需要歷程,如果對方做不到就尊重當事人的做不到,先擱著沒關係,持續表達對當事人的愛與關心。

 

愛,一定會帶來改變的。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