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從生理或從心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其實都有跡可循。
容易動怒既傷身又傷心
動怒不管在中醫還是西醫的研究裡,都是傷身且耗能,影響身體如血壓飆高、頭暈頭痛、免疫力變差、腸胃系統紊亂、睡眠變差等等。
尤其,人過了中年之後體能走下坡,許多這年齡層的人都經驗過,大怒過後身體簡直「整組垮掉」般疲憊難受。
不管是自己苦於無法控管住脾氣,或是身邊有這樣的人讓自己頭痛不已,對身心有多一點的理解,就能找到因應之道避免受苦。
生理退化也會影響情緒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憤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而情緒有它自己在生理學上與神經化學的原理。年齡的增加、身體逐漸退化是正常的現象,單是老化這件事本身就能對情緒產生影響。
譬如,我們的情緒表現受大腦前額葉管控,青少年時期前額葉還沒長好,特別容易衝動難以控制。但年紀變老時,前額葉也可能因老化而萎縮,控制情緒的能力變差。
有一些人年輕時也許脾氣還好,但老後卻性情大變,難以抑制怒氣容易焦慮,變得沒有彈性而固執,這不一定是個人的個性修養不足,也可能有生理因素影響。如果情緒變動太大,建議就醫檢查以防錯失治療機會。
人的身體約在25歲時達到顛峰,但是過了這個年紀的人,也不容易接受自己衰退的事實,人人內在住著一個年輕人,不服老、不認老。可是身體自然的反應變慢、變差,這些情境讓人受挫,情緒也受影響。
心理受挫或感受不公平
在心理方面,學者說「每一種情緒界定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憤怒這樣的情緒與「目標受挫或覺得不公平有關」。
人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喜愛、尊重、有歸屬感,這是人的天性。不得不承認過了一定的年紀,優勢愈來愈少,被需要的機會、價值感減少,這些「目標受挫」形成焦慮,充斥的焦慮讓人如灌氣過飽的氣球,輕輕一戳就爆掉了。
由於焦慮的狀態讓人極不舒服,人會有意、無意的做些事企圖降低焦慮,常見的如為捍衛個人的價值,在一些小事上採取激烈的態度。
有一位退休女士為了關門的聲音,上法院告遍了左右、上下樓層的鄰居。過去因她為職權關係,周邊的人多會順著她的心意,她自然成習慣。退休後失去這些牽就與配合,她覺得處處受制,人人刁難,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退休後更容易惡性循環
在心態沒有調整過來的情況下,她的生活變成充滿挫折。怒氣變成她捍衛自尊的方法,但可想而知,這樣只會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她愈生氣愈挫折,處境愈寂寥。
常常發脾氣,不僅勞心還耗力,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從這三大項目著手:
一、調整觀點接受彼此差異
將彼此之間的差異當成是對自己的反對,這是許多人大動肝火的原由。但是人來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世代,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想法與做法。認清人勢必存在著差異這個事實,抱持著開放的胸襟對對方多了解一些。
當彼此意見不同時不一定只能站在對立面,而是去想一想彼此的差異點是什麼,多一點的好奇也能保護自己不被激怒。
二、覺察動怒訊息練習調節
人要生氣時身體會有一些訊息,當自己出現呼吸漸急促、腦門血液直衝、胃部緊縮、思緒混亂等等這些反應時,通常情緒已經瀕臨臨界點,再下去就會失去理智,剩下本能的反應,帶來更大的麻煩。
平日有意識的練習覺察身體訊息,遇到狀況時讓這些訊息當警報器,警示自己要採取一些因應措施,不要讓自己被氣壞了。一旦感覺要動怒了,這時候離開現場,自己不要再繼續接受刺激是最省事的方法,如果不能離開現場,那就放慢呼吸,深呼吸之後且刻意屏息5秒,活絡副交感神經讓身體放鬆,幫助情緒調節。
三、增加刺激運動保護大腦
研究顯示,單調的生活會加速大腦前額葉萎縮,因此保健大腦要從豐富生活做起,多與人接觸、多嘗試新的事物,不要只做固定的事。同時,把運動列入保健處方之中,有規律的運動可刺激腦部,降低老化速度,這可以讓大腦的靈活,也能保持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