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癌人口快速激增,從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年報來看,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萬人,相當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罹癌。
乳頭搔癢常見的原因可能是皮膚發炎、內衣清潔問題或是內衣太久未更換而滋生黴菌。如果使用藥物或是在更換內衣後,症狀沒有緩解,仍持續搔癢等不適時,建議至醫院由醫師評估安排進一步檢查。
臨床上偶爾會遇到患者未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等到乳房腫脹、疼痛,甚至流血、流膿才就醫,此時大多已經是癌症末期,後續治療上相當辛苦,無法在治療初期就安排手術切除,提醒民眾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
▲乳房出現以上異常症狀可能是癌症警訊,應及早就醫檢查。(圖/南投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說,罹患乳癌人數會激增,主要是接受乳房篩檢觀念逐漸普及,而且除非發現時已是末期,一般來說乳癌整體存活率非常高,早期發現的零期患者存活率接近100%,第一期也近95%,只要定期透過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兩種工具做篩檢,就可以找出早期乳癌。
以下是黃俊升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這些年乳癌患者增加,除了與積極推廣篩檢,透過巡迴車方便民眾在地做乳房攝影,揪出不少早期乳癌外,整體危險因子的增加,像是生活形態,包括飲食習慣偏西化、初經來得早,還有到了適合生育的年齡不生育、或生育年齡跟著往後延,都是荷爾蒙改變而容易發生乳癌的原因。
以發生年齡來看,一般癌症都是發生在60、70歲後,乳癌高峰則多是落在45歲到50多歲,除非是單一基因造成的乳癌會比較年輕發生,例如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的BRCA基因突變,但年紀比較大才發生也是有可能的。剔除基因問題,其他乳癌多是因為荷爾蒙累積所造成,所以50歲以上女性如果還沒停經,比起同年齡已經停經的,罹患乳癌的機率更是相對高。
兩種篩檢工具,各有優勢
想要早期發現乳癌,透過乳房X光攝影最精準,乳房攝影在檢查時,需要把乳房壓扁,壓得越扁X光輻射劑量會越少、影像解析度越好,這樣的不舒服感常會讓女性卻步,轉向選擇不舒服感較低的乳房超音波。
以東方女性乳房來看,超音波確實滿好用的,東方女性乳房相對西方女性小,在乳房超音波的操作上比較容易,因為超音波在組織比較緻密的乳房,確實較容易發現腫塊。
只是超音波有個問題,就是和操作者的經驗、認真程度有關。有些人超音波可以做個10分鐘,但經驗不足的,看到很多影像在跑,但他看不出那是什麼東西,而有經驗的很快就可以從動態中判讀、不至於有腫瘤視而不見。
所以用超音波作普遍篩檢就有困難,乳房X光攝影很容易能看出這片子照得好還是不好、操作員有沒有用心。
透過血液檢測,目前不成熟
我建議45歲以上女性,可以採取今年做乳房攝影、隔年就改做超音波,或每年都作超音波、2年做1次攝影,讓兩個工具相輔相成,因為超音波看不到的、乳房攝影可以看得到,像是鈣化,超音波就看不到、乳房攝影看得到;年輕乳房或緻密型乳房,超音波的靈敏度則是比乳房攝影要好。
除了透過影像篩檢乳癌,一直都有人在研究是否能透過血液的早期變化,來找到乳癌,雖然有很多嘗試方向,但到目前都還不成熟,距離真正可以透過血液檢查來偵測某些因子還很遠,所以還是影像檢查最精準。
另外,現在有所謂的「3D攝影」這個字眼,要看講的是乳房攝影還是乳房超音波,有醫療單位在做乳房超音波檢查,是以超音波探頭下去照出剖面影像,再把這些剖面影像全部拼起來,就是「3D乳房超音波」。
3種類型乳癌,各有固定療法
至於「3D乳房斷層攝影」是類似斷層掃描概念,影像軸在不同角度拍攝而有不同切面,傳統2D攝影是每邊乳房各照2張,一張是斜照、一張是從上往下,把乳房壓扁成像,由外往內+往上往下,把立體的東西盡量平面化,確實有些片子照起來會重疊看不到,相對來說,3D變成很多斷面或斷層,乳腺就比較不會有重疊發生。
而乳癌治療,不像肺癌要靠基因檢測去了解要用什麼藥。對於每一類型的乳癌,首先會先去了解是三陰性乳癌,還是HER2基因有沒有過度表現,或是荷爾蒙受體陽性,這些都是一般病理的檢測,健保都有給付,判斷後也都有固定的治療方針,3種類型各有不同。
第一線會先看用什麼藥,沒有效再用第二線,第二線沒有效也許才會考慮做基因檢測,來看哪一種藥物可能有效。如果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開完刀後,吃荷爾蒙藥是一定要的,可以用抗荷爾蒙藥物去關掉開關,不只副作用小、健保也給付。
乳癌復發,多落在10、20年後
至於免疫治療,現在是被用在三陰性乳癌,尤其幾年後復發的,一定就要化療搭配免疫治療,同時也要考慮BRCA的第四期專用藥物。
和肺癌、肝癌不一樣,乳癌確實會復發,尤其是三陰性乳癌患者,因為治療武器少,有很高比率會在3年內復發,其他乳癌因為治療效果佳、治療方針明確,也有10多年、20年才復發,所以我們現在不以5年存活率為治療品質指標,而是看10年、15年的存活率。
※更多癌症真相,全文詳見《今周刊》12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