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婚時,道理上理解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老實說,當時還沒有真正領悟其箇中困難。特別是婆媳關係往往是許多人婚姻之路幸福與否的考驗。
婆婆的成長背景與個性和我截然不同,一開始,作風較為傳統的婆婆與婆家,帶給我很大的文化衝擊。
婆婆喜歡用料理傳遞愛,看到寶貝孫子吃東西,對她來說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在我家天天上演的婆孫餵食秀,大概也常發生在其他家庭裡吧!但我的觀念是,孩子肚子餓,自然就會乖乖吃飯,不用刻意強迫餵食,也不該放任孩子吃過多的食物。
有一回,我在餐桌上阻止體重過重的兒子添第二碗飯,婆婆因此傷心落淚,並且憤而離席,場面十分尷尬。我理解她疼愛孫子的心意,對許多長輩來說,讓孩子吃飽就是愛。
我沒有因此覺得不悅,當然也沒有因為她的落淚而感到愧疚。最後,我用幽默化解這齣家庭鬧劇。
我半哄半騙地把生氣的婆婆牽回餐桌吃飯,逗趣卻又嚴肅地告訴她。
雖然當年婆婆沒有親眼看到我在美國生下這個兒子,但他千真萬確是我親生的,天下沒有一個親生媽媽會故意餓壞或虐待孩子,我不讓孩子多吃,是因為希望婆婆的寶貝孫子能健康長大,才能陪伴在奶奶身邊長長久久,婆婆聽了破涕為笑,暫時接受孫子少吃一碗飯。
這是我和婆婆接受了彼此的差異,才會上演的溫馨劇情,而不是婆媳對決的鄉土劇。
改變老人家的觀念比登天還難,轉換自己的想法和態度相對容易。我盡力在平日裡建立信任基礎,在關鍵時刻才能適時溝通,婆媳間的良性互動和關係的改變才會發生。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足夠時間真心相處,便無法真正了解對方,沒有充分的理解,便無法建立信任,婆媳關係亦然。很多事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接受或改變,我們透過溝通和相處認識彼此,而我也愈發感受她的善良直率。
婚後,我盡可能陪伴婆婆聊天談心,透過對話,我了解她的過去及想法,理解她希望被對待的方式與期待。當然,我也透過分享,讓她知道我的性格、偏好和看法。我們不用完全認同彼此,但起碼互相了解。如此,我們找到了屬於彼此間和樂相處的方式,也懂得欣賞對方。
常常飛行出差的我,有個習慣,只要飛機落地臺灣,我就會打電話給父母和公婆報平安,聽聽他們的聲音,關心他們是否一切都好。
多年前,有回出差四天,才剛抵達機場,電話那頭婆婆用虛弱的聲音說肚子痛,一問之下,竟然已經不舒服三天了,我連忙趕到婆婆家帶她就醫,狀況超乎預料地嚴重,必須緊急住院治療。剛下飛機就遇到這段意外的插曲,讓我擔憂不已。
在醫院,我對著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說:「媽,妳要記得,不舒服應該立刻通知身邊的家人,千萬不能等到有人打電話問候時才說啊!」
結果婆婆回我:「我想妳比較知道哪個醫生好,就等妳回來再跟妳說。」雖然知道婆婆信任我,但我還是提醒她,身體要緊,不能延誤就醫時間讓自己受苦。
婆媳間願意互相了解,就有機會進展到彼此認同。
不論兩人有多大的差異,願意接受就不那麼難受。
我和婆婆雖不是親母女,感情卻與日俱增,在互動的過程中,除了我日漸成熟,也看到婆婆的蛻變。這種關係不是親子,也不是世俗觀念裡的婆媳,它純粹是一種彼此喜歡也彼此珍惜的真切關係。
我愛她,不因為她是婆婆,而是因為她是個值得被愛護和疼惜的人。
和婆家的相處在逢年過節時,更考驗媳婦的智慧與意志,很多已婚女性都有年節症候群,除夕要不要煮年夜飯?過年只能待在婆家?哪時候才能回娘家?對我來說,兼顧婆家與娘家,就像在工作與家庭間找到平衡一樣,每個人的條件和限制都不相同,但總有聰明的變通方法。
結婚前,我就和先生協議,我之所以不定居在國外,是為了要照顧和孝順父母,因此我不希望重大節日都因為在婆家而冷落娘家的家人。
但我也明白夫家的重要,為了尊重傳統也成全我和先生都想照顧各自家人的心意,自結婚後,過年、除夕、端午、中秋等重要節日,我們不回娘家也不去婆家,而是在我們家下廚設宴,邀請兩家人一起過節相聚。
年輕時,有些人聽到我這麼做十分驚訝,一是沒有聽過這樣異於傳統的做法,二是覺得職業婦女要準備兩大家人的菜餚很辛苦,但這是我依照自己的情況與能力所想出來的辦法。
為珍愛的家人煮一桌豐盛菜餚,讓兩家人都團聚,是個兩全其美、幸福開心的變通方法,多些人一起過年過節,讓家更熱鬧也更添溫暖。
這些年,由於愉快的互動和特意安排的家族聚會與旅行,建立了我的父母與公婆間的好情誼。公公過世後,父親過年還會特意包紅包給婆婆,這個心意是希望婆婆知道她並不孤單,因為她和我們是一家人。
過去這二十年,我沒有遺憾地兼顧孝順爸媽和公婆,更難能可貴的是,公婆與爸媽成為像好友般的親家,也讓我避免了親家失和這種令人棘手的婚姻問題。
不委曲求全,不對現實輕易妥協,才有機會找到兩全的方法,兼顧摯愛的家人。或許是因為長年在創意產業工作,我從不認為答案與解法只有一個,很多事不是所當然,不要害怕表達心聲,要讓大家聽見渴望、看到堅持,然後做出聰明的溝通和決定。
(本文摘自《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聯經出版公司出版,唐心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