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大,時常感覺和兒子看法不一致!她體悟:子女還是小時候好,媽媽永遠是對的

孩子一大,時常感覺和兒子看法不一致!她體悟:子女還是小時候好,媽媽永遠是對的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孩子還是小時候好,媽媽永遠是對的。

 

前兩天跟一位遠房親戚閒聊。她問我,「好像很久沒見你發兒子的貼文。他最近怎麼樣?」

 

嗯……怎麼說呢?我兒子挺好的,但不至於好到能昭告天下。他也有問題,但也不至於大到能發個通告。

 

小孩長到一定的歲數,性質就從「孩子」變成了「家人」。也許是我們開始尊重隱私,更多原因是他脫離了「工具人」的功能,不再是能替媽媽的社會地位加分的小幫手了。哪怕偶爾想發文「凡爾賽式地」炫耀孩子時,我們都會先估量一下,別人家更優秀的孩子還低調著呢,我們高調個什麼。更何況他還沒什麼能拿出來現的東西。

 

孩子是一把雙刃劍。他能讓你成為社交場上一枝花,也能把你變成社恐卑微豆腐渣。

 

孩子一大,爸媽也跟著少了很多童趣。以前可以陪孩子一起裝瘋賣傻,貼文中布滿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溫馨場景。孩子大了之後,也不是我們不其樂融融了,只是煞風景的時刻也多了起來,而且隨機。比如在任何晴朗的好心情下,只需一句「作業還有多少」就可以泯滅踏實和安逸的關係,雙雙跌入現實。

 

總不能老發文嘮叨:「愁!作業還有一大半」、「誰知道如何火速提高作文成績」、「請問網路大神,怎樣讓孩子提高效率」……

 

再不行,就是勵志文:「比我家孩子優秀的小孩還在努力,我的孩子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又幫孩子報了三個班,加油!」怎麼,你還想經營老母界的「安麗」啊?

 

所以有些事,不需要努力也能實現,比如「不再晒小孩」,我們絲毫不用克制自己,水到渠成。孩子長大這件事,很難在社交平台上有什麼具體進度表。當一個女人從頻繁晒孩子到不怎麼發有關孩子的文,這其中真不見得有什麼大風大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很平靜、很自然、很順暢地過渡,因為沒太多新內容可以晒的,她的孩子拒絕配合拍照了。

 

孩子還是小時候好帶,真的,要珍惜。孩子小,帶到哪兒都是焦點,做什麼都有人遷就。

 

孩子不一定是維繫婚姻的紐帶,卻肯定是串起親朋好友們的紐帶。逢年過節,大家聚會本來沒什麼話題可聊,只要有個小朋友,全程可以擔任氣氛組:來,背首唐詩好嗎?唱首歌吧?玩個遊戲怎麼樣?

 

有天我就隨便跟五歲的外甥客氣客氣,問他,「你會背什麼詩啊?」

 

沒想到他一點也不客氣,「我給你背誦一首最長的,十六行的,古詩!」然後他斷斷續續、慢條斯理地開始背。等十六行全部背完,我手裡那杯可樂的氣都沒了,我微笑的臉也已經僵硬,但還要想出一些成語來給他講評和讚美。

 

雖然辛苦,但這全程十來分鐘時間,至少避免了和一桌大人十來分鐘的尬聊。但凡餐桌上冷場,就開始逗孩子玩,準不會出錯,多好啊。

 

但是孩子大了,可就不能這麼用了。

 

餐桌上冷場,衝著那十來歲的兒子說:「來,給大家背個〈出師表〉好嗎?根據黃金分割比例,給大家算一下維納斯身高是多少吧?再為大家演示一下冷次定律怎麼樣?」──不能再這麼玩的。

 

倒不是孩子不會。而是……大人們根本問不出這些問題。

 

於是,有大孩子的餐桌上,大人能提出來的問題只剩下:考試考得怎麼樣?作業做完了沒有?

 

假期裡的貼文上傳是有規律的,熱衷於上傳「帶孩子去拜年」、「帶孩子去公園」、「帶孩子去賞花」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基本上平均年齡不超過八歲。小孩子的媽媽每天都會想:「今天去哪兒玩?」

 

大孩子怎麼辦?想為他製造新鮮感真的很難。過年放假這麼多天,我和兒子同時踏足的地方,最遠就是離我家不到一公里的圖書館。彼此都感到了仁至義盡。

 

我和孩子他爸晚上在書房裡翻看雲端的老照片和影片,他時不時發出感慨,「那時候兒子還是奶娃音,話還挺多。」

 

我也跟著感慨,「兒子一年級時就說過相聲,台詞功力堪稱天賦異稟。沒想到長大後,離曲藝界愈來愈遠了。」

 

我們兩個中年人回憶著兒子的幼年時期,搞得像七八十歲的老倆口想念遠在異國他鄉的遊子似的。但我們的兒子就在距離我們五公尺的房間裡,看著他的《傅雷家書》,彷彿在跟他爸爸遙相呼應。

 

孩子大了,讓人最不煩心的就是待在家。我還企圖敞開心扉,跟他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最後發現還是從寒假作業聊到了寒假作業。以為孩子大了,我們能聊的話題多了,其實不是這樣。小孩子只是沒那麼犀利,只有當孩子大了,他才開始釋放你與他之間代溝的信號。

 

 

孩子一大,我們對自己也質疑和沒自信起來,時常強烈感覺自己落伍了,有時只是因為和兒子看法不一致而已。孩子還是小時候好,媽媽永遠是對的。

 

我開始意識到,能發文晒小孩的那些媽媽,正處在人生中容易放肆的一段日子。我們應該呵護她們的放肆,因為終有一天她們也會因為沒什麼能晒的,而體會到失落、沮喪、困惑。

 

我看過有人在孩子兩歲多時,常上傳孩子背誦唐詩和乘法口訣的貼文,一副天才兒童的樣子。我很期待看著這個神童慢慢長大,成為菁英。可惜在孩子上小學後,她還是消失在社群朋友圈了。

 

但只有看著朋友的貼文中,別人家可愛的小朋友慢慢長大,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家埋頭於學業的那個少年,曾經也是無憂無慮的小朋友;才能意識到他也還是個孩子,得多一點寬容。所以作業就這樣吧,做不完算了。

 

你看,媽媽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硬核媽媽》,寶瓶文化出版,格十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