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懷青天生對數字就較常人敏感。她很愛存錢,小學時就用會郵政儲蓄,存下壓歲錢和零用錢。
大學依照興趣選擇財金系。大三那年,她開始實習,當時的收入已相當不錯,月入2萬元。研究所畢業,不過24歲,已經累積到100萬元,也是她人生的第一桶金。
踏入職場後、她北上工作,為了省錢就借住在親戚家。第一份工作是銀行法人金融部門,起薪近5萬元。因工作需要研究台灣產業、了解產業上下游關係、看財務報表等,她對企業前景有所掌握,也在此時踏入股市。
「我買的股票都是自己認真研究後,才會去投資。」30歲靠著省吃儉用、投資理財,積攢到千萬元身價。
5311理財法 累積逾2000萬
邱懷青的人生按步就班,30歲結婚、31歲生小孩。婚後和先生以家庭帳戶方式理財。她用的是5311理財法,並以四本帳戶來管理每月所得。
第一本是收支帳戶,將收入的50%用做家庭開銷,包括房租、小孩的教育費、家庭採購、交通費等等。
第二本是財富帳戶,將30%存起來。可以定期定額,每月初扣款買股票、基金、ETF等。她建議在月初扣款,較不會將錢花掉。
第三本是保障帳戶,將10%用在各式保險,包含車險、房屋火險、壽險、實支實付、重大疾病險等。
第四本是自我投資帳戶,將10%用來投資自己,如上課、考證照、學習專業技能,也可以當成全家的旅遊基金等。
結婚6年,家庭投資帳戶已累積逾2000萬元,透過一年5~8%的投資工具,創造百萬元獲利。她說:「這筆被動收入,可以用來支付兩個小孩的學費、學才藝,以及家庭生活基本開銷。」
做好資產佈局 買ETF
她分享自己的投資方式,「因工作忙碌,我沒有時間選股,目前台股約占3成,以ETF、0050、穩健的電子股,如電子五哥(和碩、仁寶、緯創、鴻海、廣達)、台積電等,不會短線操作。」
美股投資部位約5成,以ETF為主。買進標的包括:美國指數基金(VTI)、太平洋指數基金(VPL)、歐洲指數基金(VGK)、新興市場基金(VWO)、長期債券ETF、長期政府債券基金(BLV)、美國債券基金(BND),並布局原物料(VAW)、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VNQ)、黃金(IAU)等。
「我會將把風險全部分散,如果歐洲股市很差,亞洲也許不錯;美國大漲,亞太可能下跌。」她強調:「這個方法投資,不用天天看盤,只要每季花一個小時去檢視即可。」
每季檢視時,她還會重新布局,「如果某檔ETF上漲,我會獲利了結部分,並將這筆錢加碼到下跌的ETF,符合逢低買進原則。」她舉例:「如果美國指數基金(VTI)原本占投資15%,因美股上漲使VTI占整體投資比重增加到20%,我會賣掉5%降回原本配置比重,並加碼在下跌的太平洋指數基金(VPL)。」
美股4天熔斷沒跑 下跌持續加碼
2020年3月美股連續4天融斷,邱懷青回憶:「才4天就跌掉我一年的年薪,心情很差!」幸好,她做好資產分配,手中仍有3成現金和債券,「我知道無論如何家裡的生活都不會斷炊,雖然目前的資產因為市場巨大波動下跌,但我一張都沒賣。」
甚至,按照5311理財法,將每月收入的30%,持續且有紀律的投入股市。後來,全球股市迎來多頭,投資回到正報酬。
從中,她得到了三個心得:
1.投資績效不能每一年去檢視,否則會無法長期持有。
2.經濟是個循環,持續投資,就能攤平。
3.投資是長達一輩子的功課,眼光放遠並將平常用不到的錢放進去,才抱得住。
靠著財商知識,邱懷青較同儕更早實現財富獨立。她笑道,很多人很羨慕她,但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以前,以及現在。」
「人常常都會想著,如果10年前我有做這件事就好,但是,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所以要改變現在的自己,並相信現在是最好的理財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