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為「犒賞」的行為……
你是一個時常將人性掛在嘴邊的人嗎?或者,時常用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尤其是,這套說詞你只會用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會用來設想別人,推己及人。
許多人都會透過心理防衛機制中的「合理化」來解釋自己的放縱行為,通常就是名為「犒賞」的作為。用看起來符合常理,順應人性的理由,為自己的行為及情感進行辯護、解釋。
善意的謊言
「這段時間工作實在是辛苦了!買個名牌包來犒賞自己吧!帳單可以分期付款,我都付得起啊!又沒有借錢。」
「只是吃塊炸雞、不過是一杯珍奶,我還特地選了半糖。我工作一整天這麼累,犒賞自己,不對嗎?你也太嚴格了吧!而且這是我的自由。」
「喝酒能夠放鬆,幫助睡眠。不是很多雜誌都說紅酒對人體不錯嗎?我就只是喝個幾杯嘛!」
使用心理防衛機制的合理化無可厚非,也是常見的人類心理及行為表現,畢竟鮮少有人能夠活得彷彿聖人,能夠毫無欲望,無論在哪個層面。
為了去做當下最渴望做的事,為了擁有當下最想擁有的東西,為了獲得愉悅、開心及滿足的正向感受。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也對他人說善意的謊言;減輕自己心中的罪惡感,也讓他人更能夠接受些。
並非偶爾,而是經常
然而,他們刻意迴避自己並非偶一為之,而是經常為之。換言之,他們並不是久久才透過消費購物來犒賞自己,而是經常性地購物。寄來家裡的包裹數量,多到警衛都能記住她的名字:陳小姐,又是妳!
他們並不是偶爾才吃塊炸雞,偶爾才用高糖飲料來撫慰自己疲憊的心,更非身體健康,頭好壯壯,能夠百無禁忌的族群;而是醫生千叮嚀、萬囑咐要限糖及飲食管理,目前已經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他們透過飲酒來作為緩解失眠的理由。這個藉口,我見過不少人掛在嘴邊。然而,他們從來不曾因此變得好睡,反倒是嗜酒如命,成了他們如影隨形的標籤。
逃避內心失落的痛苦
當一個人的內心需求及真正目標無法實現時,運用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才能坦然地去做他人不會贊同,自己其實也心知肚明於事無補的行為,藉此來逃避內心失落的痛苦。
為什麼要頻繁購物,大量消費自己並不需要的物品,甚至是價格昂貴的名牌,乃至於購物成癮呢?
因為內心無邊無際的空虛,渴望透過物質充填、塞滿心中空出來的角落;因為自我價值感很低,必須透過名牌來襯托自己,讓別人看見彷若精品的自己。
一直買、一直買、一直買。上禮拜訂購的服飾還沒寄來,這禮拜又訂了三次,差別只在於不同品牌及購物網站。
頻繁瀏覽時尚精品的購物網站,彷彿被制約了一般。耳垂只有一對,耳環卻下訂十副;腳只有一雙,鞋子卻下訂了五雙。
懂得穿搭的達人,不是常常說要包色嗎?這樣才能搭配不同色系,出現在不同場合,總是要符合TPO(Time、Place、Occasion)的原則嘛。
關於心理防衛機制的合理化,每個人總是可以生出數不盡的藉口。然而,多數人卻不去正視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不去面對讓自己深陷購物成癮、食物成癮、酒精成癮……的真正動機及理由。
用「人性」來為自己的成癮行為,進行合理化的辯護
為什麼要用「人性」來為自己的成癮行為,進行合理化的辯護呢?因為它會帶給你滿滿的安全感。既然是人性,就代表「人皆有之」。
只要是人,都會如此,一點都不少見,更是一點也不奇怪。然而日復一日,長年累積,它就成了反射性的習慣。一旦感到空虛寂寞、覺得冷,就會啟動成癮行為來撫慰自己。
下班後回到一個人的住處,連隻貓都沒有;西洋情人節、七夕,還有聖誕節,那些雙雙對對的幸福時分,都在提醒你的孤單寂寞,都在對照妳的形單影隻。
你就會點開購物網站,一直買。夜不成眠的你就會打開酒,一直喝。何必停下來?也無法停下來。
當父母說:「我是為你好。」……
合理化帶來的影響,就是讓我們隔離了內在真實的感受,與情緒保持距離;因為抽離(isolation)了部分事實,避免讓自己意識到,以防感到更難受、更傷心(抽離也是心理防衛機制之一)。
還有一種常見的合理化說詞,出自於父母,叫做「我是為你好」。然後,你可以聯想到,當父母說「我是為你好」之後,一定會接著說:「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哪有父母是為了傷害自己的孩子?」這一部分說的是事實,但另一部分卻是為自己的過度涉入、高壓統治進行辯護。不去看見自己的期許、要求,甚至是過度保護,帶給孩子多大的壓力。
有一種好,叫做「請你為你自己好」。意思是,請把時間及心力用來經營自己、照顧自己,也就是將關注的焦點轉回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不斷向外瞧,持續盯梢你最關心的人,無論是伴侶或子女。
對於別人的事,請給出更多一點的自由、尊重及彈性。這也是關係融洽的祕訣之一。
辨識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
我們都該學習向自己的內在探索,辨識出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進而明白現在的自己,使用的方法是望梅止渴,還是飲鴆止渴?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出更多問題?
你知道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知之明,更是有著解決問題的渴望及動力,不然你不會見到許多人求神問卜,擲下重金去找老師、問老師。問題在於,當心理防衛機制過度運作時,就會蒙蔽了真相,讓一個人把路越走越偏離,甚至形成了成癮行為的依賴機制。
既然能夠得到暫時性的緩解,那麼直視、面對及處理問題的真正核心,也就不那麼急切了。
別再用善意的謊言合理化自己的成癮行為:讓渴望抵達的彼岸遠在天邊,而心中真正企盼的目標卻永遠擱淺。
從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機制掙脫,彼岸不再遙遠。
(本文摘自《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寶瓶文化出版,洪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