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書店「不賣書」!他棄300萬年薪到鄉下開業,以書連結人與人關係,「只換不賣」滋養閱讀靈魂

這間書店「不賣書」!他棄300萬年薪到鄉下開業,以書連結人與人關係,「只換不賣」滋養閱讀靈魂

盧文鈞的石店子69有機書店是不「賣」書的,取名「書店」並非掛羊頭賣狗肉,事實上以百年老屋改裝而成的書店,藏書極其豐富,數千本書等待著有緣人「以書換書」,讓閱讀如同一場旅行,能不斷的傳遞下去。

 

「我們不是賣書、(而是)用交換書,交換書有一個很大的意義,是在建立人與人的關係。」開店已8年的盧文鈞如是道。

 

是以這家書店,可以是社區共餐的據點,可以是鄰居寄託小孩的安親班、客庄媽媽推廣在地飲食文化的教室,當然也可以舉辦音樂會、講座,甚或讓孩子在地板上隨意塗鴉的遊戲場。

 

或許如同盧文鈞所詮釋的「有機」:「就是像種子一樣會發芽」,這家書店藉著「分享」的養分蔚然成蔭,於是便長出了各式各樣的果子,雖不可控,卻並不互相悖違。

 

盧文鈞當初來到石店子老街開書店,起始點也只是一顆無意埋下的種子。52歲的他是台北人,因嚮往鄉下風景,大學時就刻意往中南部選填志願,數學系畢業後進入台中的科技公司上班。

 

 

此後的故事是台灣典型的職場奮鬥記,辦公室一坐10年,他在36歲晉升年薪300萬的高階主管,有車有房、生活豐裕,內心卻有一股空虛來襲。於是,步入中年的他轉行、創業,開店又關店,再轉任企管顧問,在台北、台中兩地之間尋找工作室,最終落腳「不太商業化、更有些田園風光」的關西老街。

 

自嘲受升學主義荼毒長大的他,在學時鮮少接觸課外書籍,直到退伍後在書店翻到劉克襄的《風鳥皮諾查》,竟爾愛上閱讀,一個月看10來本,只要遇到出版社清倉拍賣就去搶購,家中累積近萬本藏書。

 

來到關西後,他把藏書搬了一部分過來,「原本只是家裡書多到堆不下、租的房子太大住不完,就把書擺來這裡,擺了也會想跟鄰居說:來啊,這裡很多書可以看,看也不用錢。」心想,自己願意拿書出來分享,也許別人也願意,就這樣慢慢變成了一家書店。

 

他用「圖書館」的概念來經營,「沒有借書登記、還書日期這些規定,你要5本、10本就拿去,花1、2年看完可以再拿回來讓它(書)去流通。」來到店裡,看到一本喜愛的書,你可以用自己的書來交換,若果沒有隨身攜帶書籍,也可以在零錢箱投入20元將書帶走。

 

 

▲書店地板上常有孩子的塗鴉。(圖/取自石店子69有機書店臉書)

 

如此佛系的經營方式,開店的目的就不是為了獲利,那盧文鈞賺的是什麼?「對這些人(顧客)來說,他會常常回來換(書),一點一點地跟這個書店發生關係,甚至於他來這裡,會遇到不同的人。」

 

他說,一開始來到老街開店,「鄰居在門口走過來、走過去,不敢進來。」但小鎮人情濃厚,隔壁太太見他隻身一人,晚餐都是買便當,不時就會端來家常飯菜分享,讓他從而思考長久在都會區早已淡薄的人際關係。

 

從推廣閱讀的初衷起步,他舉辦故事朗讀、音樂會、社區共餐,遊客來了,在地人也進來了,小店不知不覺成了社區的活動中心,為老街注入新血與活力。

 

他喊出「認識一個小鎮,從有機書店開始」的口號,「人家來書店之後,總不會逛完書店就回家離開,會希望去逛一逛,那你會推薦他去哪裡?是不是會有第2、第3、第4的點,而且是真的有故事的、很精采的東西,你才好意思推薦。」

 

 

8年來,越來越多老屋被活化,陶藝家、表演藝術者、植物染職人紛紛來到關西,也帶動附近茶廠更新舊貌。一家小店一個點,慢慢串成了線、形成了面,「人家一開始可能預計先來書店,可是他會去茶廠、餐廳吃飯,發現這個小鎮好豐富!」

 

「這個書店不會只是一家書店,它會像種子一樣發芽,我希望它長出來的東西,應該就不一樣,而不是像Copy版的東西。」2014年有機書店在關西落腳,帶動街區活絡,這概念也如同蒲公英的種子般,往外擴散。

 

如今有機書店在全台偏鄉已有10個據點,包括新北貢寮、新竹新埔與芎林、苗栗後龍與獅潭、台中東勢、宜蘭頭城等,每家店都有不同風貌,陪伴著偏鄉孩子學習成長,也希望藉著書店活化老舊社區,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

 

「來到這裡的人們,在這邊有一段相遇、發生一段故事,甚至是他翻開一本書,得到一個啟發,一個概念,一個想法,這個書店就有它存在的意義跟價值。」盧文鈞用一家書店連結人與人的關係,也串起人們、土地與書的對話,交換的何止一本書而已,而是平凡日常裡最珍貴的分享價值。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