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有五個原則,幫助我在面對挫折與挑戰時,像燈塔一樣提供清楚的希望與方向,能夠重新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迎向人生。它們分別是:
一、 選擇那個讓你更自由的選擇
「快樂」有個重要的關鍵,就是你擁有多少選擇的自由。面對任何人生決定最關鍵的思考點,就在決定能讓未來擁有更多的選擇,還是更少的選擇。
例如每個月收入明明只有三萬,卻勉強自己買千萬等級的房子,雖然擁有自己的家,但也意味著將失去隨意轉換跑道的可能。
所以當眼前出現薪水不錯的工作,但發現未來前景堪慮,也很難有發揮空間時,我就不會投入。
我們不應該為了短期的利益,犧牲掉長期的自由度!包含職涯發展、財務投資或人際關係,我都是用同樣的原則來思考:任何選擇必須拓展未來的彈性,不該因為任何理由而縮限自由度。
二、 訓練自己不依賴他人
依賴別人的話就得看臉色。別人心情好時會幫你多一點,但心情不好時你就得低聲下氣。所以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
我們活在一個分工細膩的社會,當然不可能什麼都自己來。但我會用一種折衷的方式,就是當需要依賴別人的時候,會以「交換」為前提。盡量減少依賴人情,而是以互惠合作或雇用的方式來進行。
這些年來我的體會是:以平等交換為前提的人際關係才能走得長久和愉快。這裡所謂的交換未必是金錢,也可能是貨品或任何服務,總之就是付出一些對方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來換取自己想要的。
透過平等交換而非依賴求援,還有幾個額外好處。一旦你預設找人幫忙得付出成本時,就會直接找該領域的專家,而不是從親朋好友中找個業餘角色。
當這樣的關係成為「商業交換」,你就有權利提出「合理的要求」。但如果找的是親友,難免會不好意思進行監督或要求,最終很容易得到差強人意的成果,而且還欠對方一個人情。
三、 對別人好,但不要預期回報
「期望破滅」往往比一開始沒有期望更容易讓人沮喪。例如辛苦幫助了他人,心中一直期待對方的回報,但後來卻沒有發生,此時這人就會開始後悔。因為不幫還好,幫了反倒期望落差更大!
當有人向你求助時,你若想幫就幫,有困難就直說,別勉強幫忙卻又期待對方會感激與回報。
最好的方法是,幫忙之後直接認定對方「記性不好、鐵定忘記」。如果時時刻刻都在意自己幫過誰、誰該回報、誰該感謝,那就很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中。
四、 預設最壞的狀況,不過度樂觀
過度樂觀的人常常是最快被現實打敗的人。我自己是做專案管理的,經歷各種意外後,根本不相信這世上有所謂天衣無縫的計畫。
更何況人們面對自己期待的事情,總是過度樂觀,時常假設意外不會發生,所以計畫做得草率至極。努力做的計畫都未必靠譜了,更何況草率應對的計畫?當現實與計畫稍有落差時,挫敗感就會來襲!
我自己覺得最實際的人生態度,就是盡量把未來想得悲觀一點,最好把所有可能的壞狀況都想過一輪,並且問自己:如果這些壞事發生的話,我還有辦法東山再起嗎?
舉例來說,如果我想開間咖啡廳的話,我不會幻想生意如何興隆,反倒會先做些糟糕的假設。
我會自問:如果開業三個月都沒什麼客人,這樣我能承擔嗎?這機率似乎是有的。所以就會督促自己繼續想:我該準備多少錢當準備金度過難關?我該預期低潮持續多久?我該花多少時間建立顧客信賴?
這些悲觀的問題,並不是潑自己冷水,而是督促自己開始做研究、收集情報,避免自己的一廂情願或是過度樂觀。認清現實後,我們自然會把商業計畫做得保守一點、盡量加強準備。等店真正開張了,預期的壞事沒有全部發生時,反倒會開心快樂地面對一切。
五、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碰到失敗挫折、被別人欺騙、拒絕、傷害,都會讓我們失落、痛苦與挫敗。但世上就是有些不凡的人,在經歷痛苦之後,反倒能展現出一種「積極性」:他們毅然停止自怨自艾,開始問自己:我能不能做些什麼,避免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失敗雖然有痛苦的外衣,但卻有著珍貴的核心,那就是「教訓」!
例如某天在工作上被老闆斥責,心裡很不是滋味時,那我就得回來好好想一遍,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我該做哪些處置。答案可能是早一點回報老闆、早一點去催承包商的進度、先把合約讀清楚、或是訓練溝通能力。總而言之,一定有些什麼是可以強化的。如果能把這些地方一個個找出來,改造自己,下次就可以避免同樣的問題。
最糟糕的態度,就是把問題「外部化」:都是老闆或客戶不對、都是政府沒盡到責任、都是財團欺負我們、都是男人好色或是女人愛財。如果要把問題外部化,永遠可以找出無數的理由及對象責怪,但這些都無法避免下一次的問題發生!若是無法跳脫這樣的思維,就只會重複在同一個問題上跌倒,最終的後果,還是只有自己來承擔。
(本文摘自《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時報出版出版, 張國洋, 姚詩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