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好遙遠?極端高溫、霸王寒流、空污…都影響心血管健康!台大研究:「這樣做」趨吉避凶

氣候變遷好遙遠?極端高溫、霸王寒流、空污…都影響心血管健康!台大研究:「這樣做」趨吉避凶

今年全球各地頻現極端氣候災難,除了帶來災情,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台大研究團隊就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導致冬天好發心血管疾病;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台灣身處亞熱帶,季節性變化可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發生,民眾如何因應氣候變遷來保養心血管健康、防範疾病發生,顯得格外重要。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以及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副研究員曹崇銘,針對城市氣候溫度、相對濕度和PM2.5空氣污染的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健康效益進行相關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

 

研究團隊發現,環境溫度與濕度可顯著影響血壓、心率、心搏輸出量、心臟輸出量,顯示冬天是一個心臟血管負擔增加、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而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同樣對血壓有顯著影響,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冬天溫度下降,血壓及心臟負荷顯著增加

 

對於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來說,季節性變化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此研究共招募北市86名上班族進行實驗,發現環境溫度每上升1℃,人體手臂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下降0.66和0.61mmHg、中心動脈收縮壓及舒張壓則分別下降0.62 和0.59 mmHg、左心室最大負荷皆顯著下降。

 

反之,冬季天氣寒冷時,身體交感神經活化,腎上腺分泌的皮質醇濃度上升,血糖上升、血管收縮,所以血壓上 升、血管阻力增加。膽固醇增加,發炎指標上升。

 

冬季時人體的心率及心臟輸出量皆降低,表示人體必須減少心臟活動,以避免寒冷天氣下的能量消耗。在低溫環境,代謝率和心率降低是一種重要的心血管適應,是人體冬季減少活動和保存能量的自我保護機制。

 

延伸閱讀:

夏天頭暈、胸悶只是中暑?醫示警:恐「心肌梗塞」發作!氣溫逾30度風險升,這些人更要注意

 

溫差5度要人命,房間維持「這溫度」最安全!重症名醫授4招抗寒流:安全保暖又省電

 

空污增心血管疾病風險,都市上班族要慎防

 

此外,在潮濕的天氣裡,汗水蒸發得較慢,會讓身體的核心溫度持續升高,導致血管舒張,血壓可能會降低。而當心臟仍在努力降低身體的核心溫度時,心臟必須提高心率及心臟輸出量,才能更快地將血液輸送到身體(例如皮膚周圍毛細血管),以控制身體的核心溫度平衡。研究發現,相對濕度每增加1%,心率增加0.92次/分鐘,心臟輸出量增加70.02毫升/分鐘。

 

研究團隊並以國人熱愛泡溫泉進行實驗,也發現冬天跟夏天泡溫泉有不同的生理變化:冬季泡溫泉之後,血壓下降幅度較大,因此在室內更衣後,要有充分的暖身時間,避免頭暈、昏厥甚至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夏季泡湯,則心臟負荷比較大,在高溫、高濕度等「熱指數」較高時,應避免溫泉浴,或採取較短時間(10分鐘左右)、較低溫(低於39度C)的方式。

 

研究也發現,環境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污染顯著影響血壓。每增加1μg/m3,手臂舒張壓會增加0.36mmHg,中心動脈舒張壓會增加0.45mmHg,因此PM2.5的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城市上班族的心血管併發症。

 

 

延伸閱讀:

空污威脅!生活中6招降低PM2.5暴露

 

養肺靠食療!中醫師公開:每天吃這些食物,降低肺癌率

 

台大研究團隊指出,從古至今祖先的智慧都教導我們寒冷的冬天,要避開寒冷,求取溫暖,食物要溫補。酷熱的夏天,要避開暑熱,求取清涼,食物要解熱。氣候季節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了解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人體如何適應,以促進心血管健康。

 

對於生活在亞熱帶城市的臺灣居民,要特別注意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如何減輕極端天氣和空氣污染對心臟血管造成的風險,是目前必須慎重面對的健康議題。然而從飲食生活上順應四時,在居家以及工作環境上,控制環境溫溼度及空氣品質,是我們可以積極研究的方向。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