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繼承300萬現金跟農地,為何仍陷「惡性理財」循環?專家揭投資3大忌「有資產沒現金」

單親媽繼承300萬現金跟農地,為何仍陷「惡性理財」循環?專家揭投資3大忌「有資產沒現金」

幾年前,A女士的先生不幸過世,家中還有兩位未成年子女,共同居住在先生家族祖厝。她繼承遺產300多萬元和一塊農地,自己本身是彈性工時,每月收入3萬多元。

已屆熟齡的她顧慮單親只有一份收入,聽從理專建議,將繼承的現金買基金、股票和保險;又因為擔心未來無法住在祖厝,聽從房仲建議,在外縣市買一戶中古屋,心想萬一全家3口被趕出去,至少還有一個安身之所。

沒想到鎖住現金又增加投資的狀況下,A女士發現要給孩子生活費都很吃力,開始恐慌起來,要依賴藥物才能睡著……

 

隨著通膨物價飆漲,許多人為手邊沒有現金而焦慮,又因憂心未來沒有足夠的錢夠生活,往往貿然做出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投資,進一步限縮可用的現金,反而陷入財務上的惡性循環。

 

A女士就是惡性理財的典型例子,她不知道自己投資了什麼,導致「有資產」卻「無現金」可用,投資行為與她原本企望的目的相悖。

 

投資都虧錢,沒現金卻不甘認賠

 

檢視A女士的基金投資,她買的是美國公債型基金,當時台幣匯率約28元,一開始的確有獲利;但幾年下來,台幣升值到32元,再加上配息反而倒賠不少。

 

因為現金不足,A女士不知該不該認賠賣掉基金?她一直強調,「理專說放心,只要升息結束,就可以反彈獲利」,深怕自己做錯決定。

 

然而,美國公債30年長期大多頭行情結束,利率一路降到0%,近年因高通膨才升息到5%。這2年來,美國公債型基金的投資報酬率大跌。雖然公債利率和價錢成反比,但要反彈回到過去的高點,實在很難。我也因此勸一大堆想要逢低加碼攤平的朋友,越攤越平的機率是很高的。

 

另一方面,A女士投資台股,聽信朋友報的「明牌」,先是小賺,現在卻大虧,股價接近腰斬,整體報酬率很糟糕。至於保單因為購買時手邊有現金,但隨著錢逐漸花掉,現在覺得保單付款很吃力,又顧慮保單中途解約不划算,陷入兩難。

 

扛鉅額房貸,房產卻在外縣市

 

而她先前投資的中古屋在外縣市,房仲說N年後捷運會開通,未來生活機能完整,就會發大財,於是看了2次屋就下手。結果房貸30年,每月本利需要還4萬多元,所在位置卻跟她原本的生活圈完全沒關聯。

 

 

至於讓A女士寄予厚望繼承的農地,是一塊農地中的一部分,目前家族共同持分,有人幫忙耕種但沒有收租金。「聽說」該區快解禁,可變建地,農地還在養地中,房仲「預估行情」高達3000萬元。

 

A面臨的狀況是,變建地的時間不確定,且因為是共同持有,現在要變現,人多嘴雜,價格看得到卻吃不到,還有家族翻臉、大家不相往來的風險。

 

投資踩三大地雷

 

檢視A女士的財務狀況,一開始她對自己的財務並不是很清楚,只有模糊的「感覺」、「好像」,在投資過程之中,A女士踩到三大地雷:

 

▅自己沒有做功課,完全仰賴他人意見,沒有自己的判斷。

▅不知道為何而買,被焦慮綁架,隨興所至而行動。

▅行為與目的不一致,錯估獲利及還款能力。

 

其實A女士的情況和真正缺錢的人不同,她需要做的是補足現金流缺口。例如,她現有工作時間彈性,可以考慮再兼一份差增加工作收入;而買在外縣市的房子則可簡單整理後出租,由於房屋不在自己的生活圈,委由房仲施工團隊,估算月租金可以超過2萬元。先應付固定開銷和房貸,不夠的部分,則逐漸賣出基金和股票因應。

 

在基金及股市投資方面,最好注意大環境的變化,在有反彈契機時,先賣出換一些現金,避免看消息新聞操作,或只一昧聽理專或達人鼓吹,完全不計後果就進出場。要知道不管別人的建議或意見為何,最後承擔後果的都是自己,一定要加入自己的判斷。

 

我建議提早做規劃,找到適合的CFP或理財規劃課程去學習,不要讓自己處於財務險境。現在資訊非常發達,課程很多,花一些時間,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讓自己的財富穩健成長。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