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不必再開胸!為老年患者帶來福音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不必再開胸!為老年患者帶來福音

心臟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運作,就像機械用久會產生故障,等到發現狀況時往往已經很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是1種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除了先天因素,近9成是因老年退化造成的瓣膜鈣化,如果狹窄愈趨嚴重未加以治療,恐導致心臟衰竭、嚴重甚至猝死。

 

年紀愈大瓣膜出現鈣化 嚴重恐致主動脈瓣膜狹窄

 

台北榮總心臟血管中心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教授說明,主動脈瓣是介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中間的門戶,左心室收縮時,主動脈瓣會打開,心臟才能將血液送至全身,然而當主動脈瓣狹窄,全身器官便得不到足夠血液供應。隨著年紀愈大,瓣膜上面便會產生鈣化,就像小石頭一樣沉積在瓣膜,導致瓣膜越來越狹窄,形成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

 

▲左心室收縮時,主動脈瓣會打開,心臟才能將血液送至全身,然而當主動脈瓣狹窄,全身器官便得不到足夠血液供應。(圖/NOW健康製作)

 

治療主動脈瓣狹窄的傳統開胸手術長達約20公分開口,移除受損瓣膜,並植入新人工瓣膜,是主動脈瓣膜置換術的標準治療,但開胸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傷口大、復原速度慢,且手術風險高,加上許多年長者術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因而讓患者怯步。

 

榮總率先引進TAVI手術回台 團隊成就揚名國際

 

陳嬰華教授從國外引進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TAVI)回台,治療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2010年台北榮總成立導管瓣膜團隊,由心臟內外科、麻醉科、放射科及神經內科部門共同組成,完成台灣前10例TAVI手術;更率先於2013年以「不插管局部麻醉」進行手術,將手術方式簡化與優化;並在2017至2018年,進行亞洲首例經腹部主動脈及頸動脈植入瓣膜手術,臨床顯示患者恢復較快、傷口小,且大幅降低術後併發症的風險。

 

不僅如此,台北榮總導管瓣膜團隊在TAVI手術上更具有過人的國際成就,根據近5年統計顯示,術後30天存活率達99%,高於世界平均值,且經過長期術後追蹤,患者的瓣膜仍維持在良好狀態,第1位手術患者更已存活長達10年之久。

 

局部麻醉降低手術併發症 百歲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陳嬰華教授解釋,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是利用1支裝載特製心臟瓣膜的導管沿著動脈血管導入心臟。手術時心臟不需停止跳動,通常會沿股動脈(大腿內側位置),利用導管放置新的主動脈瓣。

 

優點在於採局部麻醉,避免年紀過大或合併肺功能不良之患者,增加感染等併發症,且過程中患者意識清楚便於監測,減少加護病房觀察時間及縮短住院天數,術後隔天可行走。

 

現在有新型主動脈瓣膜系統血管直徑僅需大於等於5mm,比起一般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血管直徑需大於等於5.5mm來說,更適用於周邊血管較窄的患者,且若是術中放置位置不理想還可重新回收置放。

 

陳嬰華教授分享,目前台北榮總進行TAVI手術年紀最大的患者高齡101歲,術後2至3天便可出院,如果是傳統手術,復原速度不可能那麼快,且年長者身體未必能承受這麼大型的手術。

 

健保開放有條件給付TAVI手術 有這些症狀速就醫

 

陳嬰華教授指出,因TAVI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且併發症機率低的特性,所以在國外非常盛行,台灣在引進TAVI手術初期健保並沒有給付,自費高達百萬。

 

所幸,自2021起,健保開放特定族群有條件給付,須符合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的診斷、心臟衰竭症狀、經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開心手術風險過高等相關條件,經過醫療團隊詳細評估,可申請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醫療負擔。

 

最後,陳嬰華教授提醒,若發現家中長輩時常出現:(1)胸痛、胸悶(2)頭暈、暈倒(3)氣喘,嚴重甚至走路容易上氣不接下氣、晚上無法躺平入睡等症狀,即有可能是主動脈瓣已嚴重狹窄而產生心臟衰竭的現象,應盡速至醫院進一步檢查與治療,切勿延遲就醫。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