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吳女士已經退休,平常省吃儉用,幾年前花了300多萬元,躉繳買2張每月配息的變額年金保險。保險業務員強調:「A保單有保證領回,B保單沒有。『保證領回』的意思是原本繳多少保費,就保證領回多少錢,額外配息就是自己多賺的。」
她聽起來保險穩賺不賠,就買單了。現在2張保險,雖然都有月配息,但總投資報酬率卻是大賠。她不擔心A保單,卻擔心B保單,來詢問B該如何處理?
你該知道的投資型年金保險
先來了解什麼是投資型年金保險?
1、它本質是保險商品,只是附加基金投資功能,且不保證保本。
投資型保單區分為一般帳戶和分離帳戶(又稱為保單帳戶價值)。保戶可在保險公司提供的選項中自選投資標的,投資績效自己負責,和保險公司無關,因此保戶得想辦法創造保單帳戶價值,到時才能領更多。如果投資失利基金績效不好,不但不保本,保單也會嚴重虧損。
2、年金保險可分兩大期間:累積期和給付期。
累積期是藉著投入本金,透過投資或利息收入累積本利和,創造保單帳戶價值。確定進入給付期後,契約條件就不能變更。
3、投資型年金保險,在年金累積期間連結投資標的,依照投資標的投資累報酬率來決定保單帳戶價值,不一定保本。
當累積期滿後,就進入給付期,給付可能為一次或分期。若要分期領,依公式可算出金額。
4、一次領,就是領光帳戶餘額,保單終止,比較適合自認為是短命者。若是領年金,比較適合長壽者。
如果壽命大於平均餘命,活越久領越多,領的總金額就會大於平均值,也會大於一次領回的金額(賺錢)。但如果不幸屬於短命者,通常會有個「保證領回年限」,而領的總金額就會小於平均值,也會小於一次領回的金額(賠錢)。
不要被業務員話術誤導
吳女士「心中認為的保證領回(總繳保費)」和「保險條款中的保證領回(年限)」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金額差異甚大。其實,她這2張投資型金保險架構是一樣的,只是投資標的不同而已。
吳女士對於自己保單的理解和條款有所出入,經我說明之後,她還不相信,拿出A、B保單,經多次解釋條款後,她簡直不敢置信。許多人都像吳女士有著一樣的錯誤認知,無論是「業務員有意誤導」,還是「個人理解有誤」,顯然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再加強保險知識。
現在很多業務員推銷投資型年金保險,會以「月配息,年化報酬率高達8%,退休生活費就沒問題」等說法,誘使消費者心動簽單。事實上,若業務員說的獲利率有固定數字,或是保證會賺錢,這些都有問題。
月配息商品對退休族群有吸引力,但配息可能會配到自己的本金,且投資不保證賺錢。這些雖然基金公開說明書都會提到,但業務員往往只說好處、不談風險,避免無法成交;而一旦投保人對保險條款誤解,或只聽從業務員單方面說法而購買,爭議就會發生。
保險公司不會告訴你的年金保險秘密
年金險主要功能,是轉嫁「活太久」的風險。假設從70歲開始給付年金,平均餘命是85歲:
1.短壽者,若保證領10年,剛好領到80歲身故,就比85歲少領5年(賠錢)。
2.短壽者,若保證領10年,領到73歲身故,受益人還可以領7年(賠錢)。
3.長壽者,若保證領10年,活到100歲才壽終正寢,就比85歲多領15年(賺錢)。
年金領取金額和總繳保費無關,如果基金投資績效不好,就該換投資標的。年金險是以生存做為給付條件,活愈久領愈多。如果家族有長壽基因,就考慮領年金;如果家族屬於短壽者或沒把握活很久者,就一次領光帳戶餘額。
業務員絕大多數不會算年金金額,只會告訴你「活越久,領越久」,卻不提「活不夠久,會賠錢」。建議民眾了解保險的「年金現值因子」和「預定利率」之後,「有把握可以賺到錢」,才去購買投資型年金保險。
有需求才購買且要錙銖必較
一般人買東西都會比價,差個30、50元便錙銖必較,但一個家庭全年保費可能好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民眾卻鮮少在購買前詳閱保險條款,而往往一味聽信業務員說詞,買後也常把合約書束之高閣,等出事才驚覺自己錯誤理解。
買保險應該等同於買車、買房,要十分慎重,購買前搞懂保險條款,看不懂就不要買。而買了之後就是自己的責任,要定期關心投資績效,才能增加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