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但110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指出,肺癌堪稱癌症「三冠王」,每年死亡總人數超過1萬人,早已超越肝癌居冠,且是目前每年癌逝人數唯一破萬的一種癌症;而肺癌發生率同樣在去年超越大腸癌,達16800多例。不僅死亡率、死亡人數位居第一,更是健保支出最高的癌症,每年花費超過200億元。
「但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防治,死亡率還是這麼高?就是因為診斷出來的時候,大多已經是晚期!」陳晉興說,幸好2022年7月推動篩檢以來,已篩出956名肺癌個案,「這些人篩出肺癌的年齡,大多是人生最精華的時候,也是家人最需要她們的時候,等於拯救了900多個家庭!」
陳晉興說,罹患肺癌的原因很多,除了抽菸之外,「家族病史」也是國人罹癌的重要風險因子,發生率甚至是抽菸者的2倍,尤其是女性更明顯。但即使不抽菸、無家族病史,同樣也會罹患肺癌,這部分除了等待醫界進一步研究,而民眾能做的就是透過定期篩檢,及早預防及治療。
陳晉興也說,民眾別對LDCT篩檢結果太緊張,一般人隨著年紀增長,肺部出現小疤痕、小結節是自然現象,可以這樣判斷:
●肺結節 0.6 公分以下:屬於正常,每2年定期做一次 LDCT 追蹤即可。
●肺結節超過 0.8 公分:需切片判斷是否為惡性,若是則建議手術治療。
●肺結節介於 0.6 到 0.8 公分之間:需要密切追蹤,每3至6個月追蹤一次。
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篩檢工具。目前我國肺癌篩檢計畫找出的肺癌個案有85.2%為早期,證實能有效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
因此,符合資格者應儘速參加篩檢,對象包括: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目前國民健康署與全國179家醫院攜手合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鼓勵符合資格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預約及檢查
肺癌家族史為高風險因子
政府補助LDCT肺癌篩檢1年半以來,共檢出956名肺癌個案中,其中有694人具肺癌家族史,228人為重度吸菸者,34人為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
受檢者當中,具肺癌家族史的肺癌偵測率(每100個完成篩檢流程的人,可找到的肺癌個案數)為1.6%,重度吸菸者為0.7%,同時具肺癌家族史之重度吸菸者為1.1%,整體為1.2%,其偵測率與國際相當。吳昭軍表示,這顯示我國依據實證,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肺癌篩檢的策略奏效,而且除了吸菸外,「肺癌家族史」確實是國人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不可輕忽。
如果將受檢者風險因子與診斷期別進行交叉分析,具肺癌家族史有90.4%為早期,晚期(3及4期)僅占7.0%。與具肺癌家族史者相比,重度吸菸者早期比率稍低(69.3%),晚期比率較高(25.9%),但仍遠比110年國人肺癌期別分布佳(早期35.3%,晚期61.3%)。顯示重度吸菸者應儘早定期接受肺癌篩檢,若有肺部相關異常,應儘速就醫檢查,提高早期發現肺癌的機會。
定期篩檢保健康
國健署呼籲,今(2024)年肺癌篩檢將邁入第3個年度,2022年受檢結果無顯著異常約2萬人,應於今年再次受檢;若之前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者,務必依據醫囑持續觀察追蹤或進行確診;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避免延誤病情,以達到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吳昭軍也提醒,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可減半。對於目前仍有吸菸的民眾,請多善用戒菸服務資源,增加戒菸成功的機率,同時遠離二、三手菸,並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若有以下肺癌警訊,應儘速就醫診治:
1、持續咳嗽甚至惡化
2、痰帶有血絲或咳血
3、呼吸急促、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體重下降
8、食慾不振
▲左起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簡任技正謝佩君、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