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綏在臉書表示,近期寒流襲台,她也再度中鏢得到COVID-19,至今仍在康復期。黃越綏說,起先以為只是小感冒,但多種症狀齊發,除了嚴重的喉嚨發炎、鼻水像失靈的水龍頭一直流,咳嗽有痰甚至咳出血絲,且頭痛、發燒一波又一波,後續更出現腹瀉症狀,才自己篩檢驗出。
她感嘆,「人老了也許不是健康的直接殺手,但至少是體虛和免疫力的幫凶」,因此提醒大家,歲末年終正值多種病毒流行,除了要特別注意保暖外,出門辧年貨或出遊時,不妨戴上口罩防範。
黃越綏說,預防重於治療,但若不幸生病了,生理上帶來的各種痛苦,還是需要靠心理調適來克服,因為別人終究只能同情你,但卻取代不了你。
「尤其適度的休息外一定要補足營養,人虛弱了就沒有胃口,但越是生病越要勉強自己多吃幾口,就算全部吐了出來,也還有些剩餘的價值,而我一直信奉這個原則。」她鼓勵粉絲,要有面對病毒挑戰的勇氣,更要有勇敢求生的意志,才能夠「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活下去。
最後她也提到,去年替北醫擔任器官捐贈的代言,近期則決定再多簽署一份大體捐贈的文件,「生死之間何妨灑脫一點」。
事實上,黃越綏去年9月曾在臉書透露,自己因胃痛去照胃鏡,本已勾選不切片的選項,想不到因醫生發現病徵,決定切片化驗。在等待檢驗報告的2週時間,不少朋友擔心檢查結果不樂觀,甚至有人還哭了,反倒是黃越綏自己每日「馬照跑舞照跳」,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黃越綏自認,能活到這把年齡已是得來不易的幸福,何況在生老病死的常軌上,即使有拒斥死亡的本能,但總會輪到自己,所以當心理建設準備就緒後,「生理的痛楚就是一種介於折磨和解脫間的共生關係」。
儘管後來檢查出來,發現她的胃部不適只是胃食道逆流引發的發炎症狀,但黃越綏仍決定以「斷食善終」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將斷食規劃託付給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台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醫師。
「如此超前部署未必可以解決問題,但至少擁有保留和迴旋的空間,而正面思考和自我建設,就是彰顯對生死價值判斷的能力與態度。」黃越綏說。
長期推廣「善生善終」理念的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曾在臉書分享理念:「老了或病到不能吃就順應自然,能由口吃多少,算多少,不要勉強,以避免腸胃不適,「如果進展到不能自然吞食,之後就是自然死亡,不是被斷食而死!」
陳秀丹強調,無法自然由口進食和「被斷食」是不同理念,因為一旦無法自然吞食時,即便美食當前也無法吃,這不是「斷食」,而是「不能進食」,「一路走下坡的身體狀況,絕對不是插鼻胃管就能扭轉惡況!」
不過所謂「斷食善終」,並不是放任臨終病人「餓死」。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邱智鈴表示,臨終病人如果還能吃東西,應該要讓他吃,在臨終前,身體逐漸衰弱,「對吃東西的欲望,自然而然就會減少。」要不要吃東西,應依循病人身體狀況、疾病病情,順其自然,而非刻意人為方式,不讓病人進食。
另外也有醫師強調,所謂「善終」,應該是在舒適的狀態下順應自然離世,建議民眾切勿「DIY」,而應徵詢專業醫療團隊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