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之前,我一直難以找到人生目標!35歲後,在三種角色中切換,都是為了能「做自己」

35歲之前,我一直難以找到人生目標!35歲後,在三種角色中切換,都是為了能「做自己」

虞德慶 1984 年生屬豬 水瓶座、遼寧遼陽人

從事行業:室內設計/醫療空間設計

年銷售額:數千萬元

創業時間: 8 年

創業資金: 0 元

 

我相信人生模式大於商業模式

 

「 我曾一度很失落,找不到方向。人認真是為了什麼,不認真又是為了什麼?意義在哪裡?」


我的人生在35歲是個分水嶺。


我從小生長在一個放養的環境裡,爸爸先在一家礦廠企業工作,後來創業;媽媽學過聲樂,家裡有一些藝術文化氣息。我的外祖父有很高的學問,讀過很多書,我從小就很崇敬他。在我們那樣的小城市,我的外祖父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雖然親戚中有人覺得他不會養家、不務正業,告誡我:「不要像你外公那樣」,我卻不以為意。


記得我曾經跟隨外祖父在舊貨市場賣書。有人說起「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我外祖父糾正說:這裡的「葉」不念ㄧㄝˋ,要念ㄕㄜˋ。在我眼裡,外祖父有一肚子學問,雖然我也不大清楚這些學問有什麼用,但我希望我能像他一樣。我6歲開始學畫。


過年收到的壓歲錢,家裡的規矩是要上繳或是買書。我會買很多書,記得我很小就看《華夏五千年演義》、馮驥才的文集……


一直到中學,我學畫都沒有中斷。別的同學要上晚自習,我是去繪畫班。學校的一位副校長曾好心提醒我,美術當個興趣愛好就夠了,別把它當成專業。為了讓我打消畫畫的念頭,學校甚至叫我寫保證書,保證不能因為學畫而影響學業。好在媽媽支持我,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支持你」。於是她幫我寫了保證書,扛住學校的壓力。

 

2004年,我被中央美術學院(簡稱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錄取。進去才發現,我居然是宿舍裡年紀最小的,有的學生為了考進中央美院,竟有考了10年的!


中央美院跟我想像中的大學太不一樣了。我想像中的大學應該有大校園、大學生餐廳、大階梯教室……中央美院卻是小小的,什麼都沒有。加上年紀跟班級同學有差異,我曾一度很失落,找不到方向。人認真是為了什麼,不認真又是為了什麼?意義在哪裡?


「 我的心裡有很強烈的創造願望,希望能與眾不同,希望能不同凡響」


有次我在系裡的暗房沖洗膠片,把我辛苦存錢買的一支手錶弄丟了。那一陣子一系列大大小小的事情讓我很失望,我甚至產生退學的念頭。朋友提醒我,與其轉學不如轉系,從設計學院轉到建築學院,換換環境。我在校園裡晃了一夜,要何去何從還是無法決定。我外婆叫我用小時候教我的算卦方式幫自己占卦,結果是一定要轉,這也是我至今唯一用占卜的方式幫自己做決定。


於是,我大二從設計學院轉到建築學院,感覺是「學渣」混進了「學霸」隊伍。我以前一直都是用素描紙,連繪圖紙都沒用過,建築學院的專業課幾乎從零開始學起。我的建築專業導師傅禕教授鼓勵我兼顧建築課業的同時,繼續設計學院的學業。

 

就這樣,我一邊以建築工學五年制學生的身份在建築學院學習,同時又以進修生的名義旁聽設計學院的課。幸運的是,我結識了設計學院的肖勇,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設計者。


課餘時間我還在外面接案,幫印刷廠老闆做設計。一邊工作、一邊觀察,我看到老闆身上的很多侷限,心裡想著如果我是老闆,我一定會做出改變。象牙塔內的學習和社會上的實踐,是洗禮也是衝擊。


當時我就萌生兩個想法:我想創業,我的設計一定要能實踐我的心裡有很強烈的創造願望,希望能與眾不同,不同凡響。


「參加這檔創業節目的直接後果,就是我把公司收了」


2008年我在大學期間就完成一個定制記事本的商業專案,並在北京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獲得銀獎。因為有這個經歷,我受邀參加2009年中央電視臺(CCTV) 2套的《創業英雄匯》的節目。借助CCTV這個平台和這檔節目,我接觸到很多知名創業導師和企業家。


跟這些有想法、有閱歷的人在一起,他們刷新我對創業的認知。他們在我心裡埋下一顆更好的創業種子,但是我也退縮了。

 

我了解到,老闆不是一上來就當得了的。當老闆應該是一個有專業和系統的事情,使命、價值觀、方法論、戰略戰術缺一不可。而且創業不能光想著賺錢,要有更大的格局和目標。


雖然有創業導師鼓勵我,說:「我看你骨骼新奇,一定可以!」但參加這檔創業節目的後果,就是我把公司收了。


我曾經鄙視一切,有好的工作機會找上來,我都看不上:我想創業,誰幫誰賺錢還不一定呢!但現在,我認清了自己的無知,願意俯下身去,從基礎學起。


當時我看到過一份資料,中國只有1%的大學生創業,這裡面也只有1%的人能成功,萬裡挑一的成功創業者中, 60~70%是做零售和餐飲的。可是在我眼裡,這些並不能稱之為企業家,而是小生意人,做的是簡單套利的生意而已。我希望我能做出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業,但現在還沒準備好。


「我只用了半年的時間,走完別人通常需要七、八年才能走過的成長道路」


中央美院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導師,他的同學在為自己的分公司物色負責人,希望這位導師推薦一位博士生,而這位老師居然推薦了我,但當時我只是一名大學生而已。老師說:「我曾經幫你們上過課,我對你印象深刻,我覺得你做什麼都會成功。」於是,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進入他同學的公司。最初的約定是先到深圳總部當助理設計師,接受3個月的培訓,結果我一做就是一年,也沒見有什麼動靜。晚上睡在像鴿子籠的宿舍裡,白天工作。

 

有時候連續工作四、五天,睏了就打開折疊床睡在辦公室,熬夜是家常便飯。當時公司老闆對我的評價是:「這個年輕人無論多辛苦都肯做,但就是不聽話、太有想法,有點不受控制,但又不得不用。」


於是他們出了道選擇題給我,要我從3件事中選一件做:一是杭州一家醫院, 18萬平方公尺的室內設計裝修案;二是負責公司內部裝修,三是什麼我忘記了。第一件事是負責一家大型醫院的裝修,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大案子,我想都沒想就選了它。


當時我才剛滿26歲,老闆在我第一次著手進行案子之前對我說:「在這樣的年紀承擔這樣的大案子,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是你的幸運,也是你的不幸。」


幸運的是有一個這麼大的真實專案交到我的手中,無疑是天大的機會;但不幸的是,這個專案的成功機率微乎其微,可能只有萬分之一,公司把它當作一個燙手山芋移交給我。


自此我一頭栽進專案中,從設計、各個環節細項到落地執行,我承擔了駐場總設計師的角色,但我把姿態擺得很低,甘願做忙內。比我大10歲的人,我叫哥;比我大20歲的人,我還是叫哥。總之嘴甜一點,手腳勤快一點,「拉同夥」、「找戰友」、「利益捆綁」,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來提高成功率。醫院18萬平方公尺的每一個角落,連樓梯轉角我都不放過,全都走遍了。

 

我白天在現場解決各種問題,晚上就查閱國內外各種資料,惡補相關知識。我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走完別人通常需要七、八年才能走過的成長道路。


杭州這家醫院室內設計專案,我不僅是做完了還做成功了,很多開辦醫院的都過來參觀考察。一位從美國回來的醫院院長還評價道:「看了那麼多家醫院,也就這家醫院像美國的醫院。」


我用一年半的時間,從助理設計師一躍成為總監設計師。

 


「為理性的需求而設計」


那時候,我每天的狀態就是「站在高處問,泡在工地上」。現場碰到的很多現實問題,歸根究底都是在拷問「什麼才是好的設計」。這個長達一年多的工程案,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磨練我的判斷能力。每個問題擺在面前,我會判斷這是一個真實的需求還是一個「假想」的需求,這是為了短期利益還是長期效益。


醫療建築設計是最複雜的一種建築設計,因為它是全天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不能停)、全生命週期(生老病死)、全業態(包含醫療、餐飲、住宿、休閒各種服務功能)、全方位安全防護(防核、防磁、防化、防爆)的一種建築類型。


一家醫院的室內設計,要考慮不同維度的各方面,難度是常規公共建築空間設計的好幾倍,但正是這種「為真實世界而設計」的案子最能考驗、鍛鍊和提升人的實力。

 

當時整個設計和裝修思路,既要考慮到醫護人員的工作體驗,也要考慮病患群體的醫療體驗。所以在診療專業空間,我們會強調醫院的專業屬性,用室內設計彌補建築空間先天的缺陷,比如天花板低、走廊長、房間小等;在問診接待、病房療養區域,我們打破舊有實驗室裝飾風格,營造像家裡的溫馨氛圍;注重實用細節及人體工學、空間聲學、光學環境舒適度。在細部設計和施工階段,我們會合理搭配材料、平衡工程造價、控制好預算。


2012年經過導師推薦我回到北京,在北京城建旗下的一家分公司擔任常務副總,我從一名設計師又發展為一名設計高階主管,那幾年經手過一些大型交通樞紐(如火車站、地鐵站)的設計專案。我的一位老同學對我的評價是:你不是設計師的料,你是當CEO的料。」

 

「為了落實『以人為本』的設計,甚至連醫院太平間我都想去躺一下」


2015年,我真的裸辭創業。當時正是數位化的趨勢,我因為有一些資源和人脈,打算做一個「車聯網」。產品定型、 IT搭建、商業規劃、人員招聘、融資談判……我創業的熱情先把自己點燃了,但忽略了股權結構上的隱患,以及和投資人、合夥人在專案方向的分歧,以至於這個創業案以我的離開而告終。

 

但我以前的作品卻也幫我帶來新的機會。因為有杭州醫院的成功設計案例,重慶一家大型醫院的室內裝修案找到我。這家醫院是西南地區排名第一的醫院,總面積有16萬平方公尺。我把這個項目視為我的封山之作,傾注了很多心血。


整個設計思路是「去醫院化」、「室內空間室外化」:門診1樓到5樓中間,留有一條100公尺長、 8公尺寬的「步行街」,為綠化景觀搭建和藝術陳設提供充足空間。病人穿梭其間,綠植蔥翠、油畫布牆,心情會愉快許多。


每個病房區設有母嬰室和專門晾衣、洗衣的位置。病房的門都是朝走廊外開的,而不是一般往內推的。設計目的就是避免在患者推門進房間時,房門突然反彈關閉,如果發生摔倒等意外,醫護人員無法進門及時搶救。


為了把更多空間留給患者,我們設計了門診之間供醫患進出的雙通道,以及住院部病房、辦公雙通道的設計。這樣一來,醫生和病人路徑不交叉,雙方都獲得更舒適、更寬敞的活動空間。


所謂以人為本的設計,需要落實到現場空間的每一個細節裡。


專案完工後,甚至連太平間我都想去躺一下,親身感受,後來院長覺得太不合適拉住了我,因此沒躺成功。但醫院的新生兒護理室、遺體告別廳我都有一個個進去感受過。遺體告別廳特意設計成中間高、四周低的空間,不用直接照明,全部用反射光,牆壁加了吸音裝備……我希望人生的最後一程,是在寧靜柔和安詳的氛圍之中度過的。

 

「所謂勇氣,就是勇於改變可以改變的;所謂智慧,是能夠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前一陣子,院方傳給我一個醫院的短影片,夕陽西下,一些病人和家屬在醫院裡拍照留念……我非常欣慰和感動。大家願意在醫院這樣的地方合影留念,也許是對我最高的讚賞吧。


負責設計大型三甲醫院及工程落地的經驗,讓我對這類專案有了上帝視角。雖然我不是上帝,但我知道一件事情應該努力到什麼程度,這個尺度的拿捏,也許就是格局。所謂勇氣,就是勇於改變可以改變的;所謂智慧,是能夠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改變的。


中央美院的官方校訓,是徐悲鴻先生在建院初期從《中庸》中選取的「盡精微致廣大」六個字,這六個字不知不覺間也成為我堅持的精神品質。中央美院還有個不成文的「民間」校訓:不是難事不做,不是大事不做。


我就想去做難的事、大的事、長期的事。難其實是一種壁壘,把定性不夠、能力不夠的人排除在外;但難對我而言卻是另一種享受,越是有能力和資本的人,他的成長往往是非線性的跨越式成長。

 

為什麼很多人那麼愛學習,過了很久卻沒有什麼進步?其實多數道理都已經在這些人眼前演示過無數遍了,因為多數看似「學」的行為,本質上是「找」,找一個代價更小的方案而已,而對於代價「更」小的貪欲是無止境的,所以很多人便成為原地踏步的終身「學習」者。


都說「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的精髓其實是謙虛可以偽裝,但是進步卻很難偽裝,判斷一個人是否謙虛,只有看他是否進步。


人生不在於起跑線,而在於終點線,因為人生之路是一個進化過程,而且不是沿著一個平面前行。起跑線不重要,分得清楚哪些人看似在你前面實則在你之下,哪些人看似在你身後實則在你之上,這才最重要。

 

「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因為運作大型醫院專案,我的團隊也開始凝聚壯大,發展為3 0人的團隊。我把我的公司命名為「起來」,英文是「Cheelai」,是《義勇軍進行曲》英文版音樂專輯的名字。我覺得「設計」這件事還太小,「起來」的存在不僅是為了造物,更是創造物質文明,為夢想賦形。


我們專注於醫療健康領域的室內設計,很多人甚至不認為這算是一個賽道,都沒把它放在眼裡,而我覺得這是一個需求龐大又值得深耕的領域。

 

從需求端看,醫療建設多是以國有資本為主導,缺乏職業工程管理的人才,缺乏被市場充分驗證的甲方工程管理人才;從供應端看,與活動場所、商場、餐飲、辦公、公共建築、住宅設計相比,醫療設計及工程處於產業生態的最底層,幾乎是室內設計行業鄙視鏈的末端,從事專業醫療空間設計的乙方人才也很稀缺。

 

這造成目前這個行業比較突出的痛──1、設計缺乏醫療專業性,裝飾過度不合理; 2、只考慮到裝飾效果,沒有考慮到工程難度; 3、選用的建材沒有考慮無障礙、耐久度、抗菌性、易用性等醫療要求; 4、沒有裝配化意識,人手作業效率低,結果就是建設成本和週期失控。


而我們的團隊有過10年的大型三甲醫院的設計經驗,工程面積總計達100萬平方公尺以上,是一個實力堅強的專業團隊。


我們的目標是劃出屬於自己的賽道,公司2019年的發展主題是「起來,前進!」 2020年的主題是「變革者」, 2021年的主題是「和誰在一起」。在我的賽道上的,再小也是我的重要客戶;不在我的賽道上的,再大我也不放在眼裡。


我們嘗試把過往常見的服務模式產品化,從服務到產品的轉變,其實是讓服務的內容界線更清晰,使項目更透明、品質更可控。「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我們會將一家醫院開業營運前所需的所有準備工作列出內容清單,提供給甲方,讓甲方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如果甲方發現有超出內容清單的額外支出或任務,我們承諾由我們全數買──我們就是有這個底氣,因為我們已經看透醫院室內設計施工的各個環節和要素。

 

「所謂的『月亮和六便士』,看到『月亮』的和看到『六便士』的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


在這樣一個賺快錢的時代,我們選擇一條難走的路、漫長的路,這是價值觀使然。


如果有人問我:「我該選擇麵包還是理想?」我就會勸他:「如果你覺得這是個問題,那你還是選麵包吧。」因為心懷理想的人壓根不會產生這個問題,有這個問題的人,就不是理想主義者。


所謂的「月亮和六便士」,看到「月亮」和看到「六便士」的完全是不同類型的人。當然,只看得到「月亮」的理想主義者,是少數派、很稀有。人類總把少數的東西歸於偉大。

 

其實我覺得,沒有理想也並不可恥,只看得到「六便士」也沒什麼不好,但把「六便士」包裝成「月亮」,把目標說成理想,這才可恥。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的和做的要一致。如果一個老闆口口聲聲告訴員工專案最重要的是品質,但接那麼多破爛案子,整日趕工,這讓員工怎麼相信你?

 

怎麼服氣?所以,在一個最倚重人的價值的設計公司中,要如何留住人?如果僅僅是靠傳授技能,那麼人家一學會就走;只有培養一致的價值觀,建立認同和信任,才會牢牢凝聚在一起。說到底,設計師最好的作品,應該是自己。

 

理想就是「空洞」的,只有把空洞的東西變得豐滿才足夠可貴。


有時候跳得高和跳得遠是對立的。 20歲的高點,可能是30歲的坑。


「我不會把我人生成功與否綁架在自己的企業上」


事實上,這幾年我們做的幾個大專案很不容易,籌備了五、六年,最後投標而未得標的經歷也有不少。對於我們這樣的民營小團隊,投標一個城市天字第1號的標案,就有點像馬斯克去搞火箭發射實驗,一個大的投標案並不像普通的一個日常小案子那麼簡單,成功與否還是對公司影響頗大。

 

這幾年我也經常遇到對我們公司來說類似於火箭發射這種級別的失敗,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可能算是人生至暗時刻,但是細數起來,我好像沒有那麼多對失敗的恐懼,「火箭發射失敗」留給我的痛苦記憶也很少。


前幾天,劉潤老師跟我們分享了「中國總裁教練第一人」張偉俊老師的一個觀點: 人生模式大於商業模式。張老師的這個觀點說出了我的心聲。與其說我想成為一名成功的設計師或成功的企業家,不如說我更想成為一個人。所謂的專業是強調人的工具性,而孔子說君子不器。我就是想把我的一生過成我的「人」生。

我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和超越,而企業是我與世界接觸的媒介。我一直保持著創業的狀態,但我不會把我人生成功與否綁架在自己的企業上。企業是生存風險極高的生命體,看清楚了這點,你還跟它計較什麼呢?


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在不同階段解決不同維度的問題。大學階段,我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個職業設計師;領薪水階段,我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案管理者;創業前的那幾年,我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名職業高階主管;創業成立公司後,我在學著怎麼成為一名企業領袖。最近幾年,我在經營企業的同時,學著怎麼成為一名學者。


在網路衝擊下,全球設計陷入窘境,好像突然不知道什麼是設計,怎麼做設計了。設計是一種計畫,把「未來是可預測的」作為前提,但現實是未來並不能預測。我們學了很多設計的方法和技能,當這些絕對的方法碰上相對的世界,似乎就失效了。於是我想寫一本「設計相對論」的書,追本溯源,揭示設計的基因,說清楚設計擅長做什麼、不擅長做什麼。我希望經過努力,能留下來一點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


為了完成這本書,我重啟深度閱讀模式,從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一路讀到阿奎那、培根、笛卡爾、伽利略、牛頓、哈耶克,最近為了搞清楚腦科學對於「審美」的解釋,看了一些關於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的論文。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總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出版。到處吹牛的好處,就是總有人鞭策你。

 

「我希望我能在終點線對自己說:我用我的一生過完了我的『人』生」


35歲之前,我一直難以找到人生目標; 35歲以後,我在設計師、創業者、學者三種角色中切換,但其實都是為了能夠「做自己」。


我有時會想,如果沒有成為「我自己」而獲得所謂成功,那這到底算是「我」的成功,還是別人的成功呢?所以,做自己是一切的前提。


自己成為自己,自我的成立,就意味著「你我兩分」,身分獨立必然帶來孤獨的常態。做個正常人真的就是人生的方向嗎?


所謂正常往往意味著「烏合之眾」。如果有人說我「不正常」,我會感到驕傲。人生只過一回。我希望我能在終點線對自己說:我用我的一生過完了我的「人」生。世人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但終將有人會練就成「磨刀石」。

 

採訪手記


第一次見到虞德慶,是在一場私人董事會上。一屋子的人,不知為何我只對他感興趣,聊了之後,心想他果然是「奇葩」。


他帶領一個小小的民營團隊,在做國營醫療系統的大專案,但在他身上看不出一點焦慮和饑渴,也找不到一絲創業者身上常有的銷售型人格的痕跡。我和他聊了一下午,才徹底懂了為何他在做這麼難的事情時,還可以保持這樣的豁達狀態。

 

他說:我就是想把我的一生過成我的「人」生。如果沒有成為「我自己」,獲得的所謂成功,到底算是「我」的成功,還是別人的成功呢?看到「月亮」和看到「六便士」的完全是不同類型的人。你是眼裡只看到六便士的人,還是看得到月亮的人?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裡。那麼,你眼裡看到的是六便士還是月亮?你的一生過的是你自己的人生嗎?(虞德慶口述訪談完稿時間:2021年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那些創業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20位創業者的故事告訴你,這些道理不要等當了老闆才懂!》橙實文化出版,達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