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要點,就是距離感。我認為即便是家人,也很難完全理解對方,溝通時要以此作為前提。
無論和對方的關係再親密,也不可能全盤瞭解對方。人類不是能輕易被了解的生物,正因為難以理解,我們才更需要發揮想像力,擁有一顆體貼的心。 試圖瞭解一切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勢必會產生摩擦。不能因為不瞭解對方,就無謂地介入他人的生活。
人們會以話語、行為,有時加上表情和態度,來表達愛意與情感。但不能以此支配對方,也不能試圖操控對方。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良性互動。但,不是消極的對應,而是由衷尊重對方,信賴對方。尊重與信賴是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智慧。
關係親近、感情再好,也要有禮。縱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或夫婦,也不能親暱生侮慢。
人生在世,最多的煩惱就是人際關係。由於無法凡事都照著自己所想的進行,所以才要向別人學習,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來成長。
因此,重視人際關係可是左右人生的大事。
相互學習:交換美好的禮物
無論朋友、工作夥伴,還是夫婦之間,相互學習是最能長久維繫彼此關係的方法。
體驗自身從未經驗過的、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與想法完全相異的人談話,是一件刺激又有趣的事。不但能學習到新事物,還會有新發現。
對方的感受也是如此。不只自己受到刺激,聊些對方也感興趣的事,更能加深彼此的關係。見面便會有新發現,增進知識,拓展興趣。相互學習就是良性互動與交流的關係。
想要相互學習,必須先了解對方的興趣,說出相關內容才能讓對方好奇。好比對方現在最需要什麼?最想知道什麼?
一邊想像這樣的事,一邊想著下次要聊的話題。再次閱讀一本書,做好準備,整理旅行時拍的照片,都是快樂的事。所謂相互學習,就是相互給予。
延伸閱讀:
曾經有過這麼一件事。
因為聽到某位朋友說:「喜歡古典音樂。」因此,想說下次碰面時,可以和他聊聊某位鋼琴家,沒想到他卻回覆:「我不太聽鋼琴演奏。」於是這個話題便無法繼續下去。原來他喜歡聽小提琴演奏,那天我聽他分享了很多關於小提琴演奏家的事。
沒想到再次碰面時,朋友說:「我聽了松浦先生提及的那位鋼琴家的演奏,真的很不錯呢!再推薦我一些不錯的演奏家吧!」他主動這麼說。
透過一來一往的互動,就能構築更深厚的關係。再也沒有比交換「學習」這個重要的禮物,更令人開心的事了。相互學習沒有利害之爭,也最能維持長久的關係。
恰到好處: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
我有位結識三十年的好友,不僅有深厚交情,也很清楚彼此的狀況。
直到現在與我交談時,他還是會使用敬語,這一點讓周遭的人十分驚訝。我想,就是因為使用敬語,維持這恰到好處的距離,友誼才能持續三十年吧。不過我們在一起時,也不糾結於該怎麼使用敬語才對,所以相處起來一直很舒服。
如同我前面所說,人際關係的基本,在於保持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的距離。即使交情再好,也不行貼得太近。保持能聽到彼此的說話聲,對方能馬上回應的「恰到好處」距離就對了。
儘管彼此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還是會有互動不佳的時候。明明是可以馬上回應的距離,卻遲遲得不到對方的回覆。正因為感情好,難免也會有親暱生侮慢的時候。
切勿讓對方感到孤立無援,這點很重要。當對方想要做什麼時,試著站在他的立場,思考能幫上什麼忙。這是維繫友誼長久的不二法門。
雖說如此,但也不能靠得太近。
人與人之間有時會變得很親近,也會因為某些事,促使彼此漸行漸遠。好比認識的人發生事情時,大多出於好奇,會想詢問、表示關心。但好奇心反而引發了影響雙方關係的無謂麻煩。
最理想的關係,是隨時都能分道揚鑣,卻有著不想就此疏離的心情。相反的,「若你不在身邊,我便活不下去」這樣的關係只會折磨彼此。
延伸閱讀:
雖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我認為夫婦間的關係也隨時都能分道揚鑣。雙方自立,互不依賴,卻又同時擁有不想分開的心情。然而,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未來會有一方先行去了另一個世界,不可能永遠在一起。
「雖然隨時都能分開,但不想分開,所以我們在一起。」這就是最理想的關係。
年輕時總喜歡愛得死去活來,告訴對方「一輩子都想和你在一起」。對於兩人來說,是多麼幸福的瞬間。沒想到交往一陣子,卻發現似乎和自己想像不太一樣,而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保持剛剛好的距離,維持一段不會干涉對方的良好關係,才是最重要的,是吧?
(本文摘自《請問松浦彌太郎:將心安放的基本》,悅知文化出版,松浦彌太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