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退休的劉姐到社區教室無酬教授手工藝,還常自貼材料費,有天不經意聽到學員閒話:「看她常常在這裡忙進忙出,不知到底有什麼意圖?」滿懷熱誠的她被潑一頭冷水,大嘆:「做人怎麼那麼難?」
老公聽到劉姐抱怨後直言:「妳吃飽換么(吃飽換餓,台語:自找麻煩),不要去了!又沒賺人家一毛錢,幹嘛去讓人糟蹋?」
劉姐不全然同意老公觀點,當志工本來就不是為了賺錢,她也喜歡教課,但是聽到這些評論,要怎麼讓自己舒坦一些、不要心有芥蒂?她一時也還沒有想法。
為什麼「好心被雷親」?這是可以預防的嗎?
人際之間信任與理解的建立,受到雙方背景、經歷、心理、文化等因素影響,有些人就是沒辦法相信別人的單純動機,沒來由地懷疑他人好意,形成的原因眾多。例如:
曾經遇過虛偽或別有意圖的人,比方說排除萬難與小學同學見面,結果對方是來做直銷; 有的人被詐騙過,或借錢給最好的朋友,結果「人財兩失」錢要不回來,朋友也當不成。
有的人自小被教導防人之心不可無,因此對人心存戒心,自我保護避免成為受害人,結果過度警戒,而猜疑心重;有的人本身就是性格偏執,就是會對人懷疑。
有的人其實是自卑,轉為質疑他人高尚動機,貶低嘲諷他人,讓自己好受一些;有些人太無聊了,非要雞蛋裡挑骨頭,搬弄是非只為讓自己的日子不那麼空虛。
總的來說,人就是江湖,有江湖就有是非。
投入心力為公益出錢出力,遇到無謂批評、被扭曲誤解,的確容易為此而心灰意冷。不做就沒事了,這樣最簡單。只是這也變成「死在別人嘴裡」,非常可惜。
以劉姐為例,她有心回饋所學,鋪建退休後生活,投入公益之際剛好可藉此練習提升自己的情緒免疫力,避免被嚼舌根惡嘴病菌感染。
「覺察」自己想要什麼?
首先,先接受再好的事情,都有光明與黑暗兩面。你的蜜糖,是她的毒藥,每個人的期待、觀點、信念可能完全相反,要在團體裡取得每個人絕對地滿意,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本來比較迎合傾向討好性格的人,要特別注意別陷入「要討每個人喜愛」的陷阱。接續,仔細回答自己: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初衷是什麼?
●我投入的過程中得到了什麼?
●我做這件事情之後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從社會交換理論來說,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都可以歸結為交換,劉姐的先生說當志工沒賺錢是真的,因為志工就不是以功利為出發點,但說「吃飽換餓」就不對了,如果劉姐詳實回答前面的題目,她就會更清楚感受到在授課過程中,自己同時也有收穫,諸如成就感、滿足感、自我價值感等。
當自己比較清楚所為何來時,根基會紮得比較穩,不因他人批評而動搖心志。
一件事情,他人滿意與否,有操之在己的部分,也有自己再怎麼做也無法控制的。有人藉此搬弄是非時,困惑對方為什麼要這樣說、要那樣做?困惑是自然的反應。但如果進一步覺得自己一定有什麼沒做好,才導致對方這樣,這就大可不必,因為就是有人見不得你好。
知道他人私下批評自己,要不要澄清呢?這要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遇到根本沒有打算理解他人的人,愈澄清只是愈提供對方談資。你想消除誤解,但對方有自己認定的事實,溝通只是徒然耗費心神。
還有就是,有的人就只是嘴賤,連自己都不見得承認自己說過的話。
覺得是好事,就要堅持下去
難道被誤解,就這樣悶不吭聲?當然不是。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最忌諱獨自承受。相反地,要積極找到支持資源,例如好朋友、家人、社區成員等,向他們分享你的想法、感受。
分享時,聚焦在自己身上,談話對象如與你隸屬相同團體,就別指名道姓,也不需要指出具體事件,人被批評時會忍不住想要反擊,但這種作法會變成八卦流竄,反而失了本意。
覺得是好事就要相信自己,懷著信念繼續做下去,有時單是投入事情本身就是一件愉悅的事,時間長了會感謝自己的堅持,因為那些看不見的更彌足珍貴,是用錢也買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