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家產該選「1萬坪保護區土地」或「1千萬現金」?他逆風給建議「這樣選」放長線釣大魚

繼承家產該選「1萬坪保護區土地」或「1千萬現金」?他逆風給建議「這樣選」放長線釣大魚

熟齡族在財務上的安排和正打拼中的年輕世代不同,因為財務的支出與基礎迥異,掌握「現金流量」和「現金存量」之間的配合,等於打通熟齡理財的任督二脈。

 

「現金流量」是指一段時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通常是月(或年)度的現金收支情況,反映是否足以應付日常開支和緊急情況。

 

「現金存量」則是指在某一特定時點的現金、以及約當現金等資產的累積數量,代表財務健康狀況和應對未來大額支出的能力。

 

流量與存量的關係其實很簡單。「流量」如河流,「存量」像湖泊,兩者互為因果,必須調控得當才能在財務上安居樂業。

 

一切財務基礎,都從記帳開始

 

如果平時有詳細記錄收支情況,就可以編成報表,追蹤和改善財務狀況。

 

在企業的四大財務報表中,現金流量表包含三大部分:營業活動現金、投資活動現金和籌資活動現金。股市投資者切記:一家公司財報如果「營業活動現金再加上投資活動現金」長期為負,就是地雷股的徵兆之一。

 

放在個人理財上,就可以把家庭視為一家公司,將財報的概念套用如下:

 

1、營業活動現金:主要是薪水等經常性收入(現金流為正),或日常支出(現金流為負);

 

2、投資活動現金:如出售(現金流為正)或購買(現金流為負)股票、不動產等資產;

 

3、籌資活動現金:如舉債投資(現金流為正)或償還貸款(現金流為負)等。

 

每月穩定收入就有「流量」,用於支付生活費、小孩教養費、學習、購買保險或小額投資等等。當每月的結餘逐漸累積成「存量」後,可用於房貸、購車、投資或出國旅遊等大額支出。

 

這些量入為出的計畫性理財規劃,都建立在穩定的「流量」的基礎上。流量愈豐富,存量就愈富足;若隨便亂投資,可能導致虧損,就會破壞存量的安全性。即使工作收入的現金流量大且穩定,也禁不起資產管理不當,而造成「存量」亮紅燈。

 

繼承家產該選「土地」或「現金」?

 

熟齡族對「現金流量」與「現金存量」態度,影響長期利益甚鉅。像我有個朋友最近繼承家族財產,就陷入該選「土地」或「現金」的兩難選擇題中。

 

朋友家族分產,他可以選擇要「1萬坪保護區土地」或是「1千萬現金」。太太要他拿現金,因為土地在保護區內,「沒任何開發效益,每年還要繳稅金,是負債而非資產。」

 

太太分析,「應該選擇現金,並將資金投資股票每年穩賺10%,會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立刻享受人生財富自由。」偏偏他對家族土地有情感,一直下不了決定。

 

 

的確,他家族的那塊地目前沒有任何開發效益,就算拿去抵押,銀行也不會願意貸款,要賣也很困難。他太太質疑每年要為不知何時可以變現的土地繳稅,是在當冤大頭。

 

我的建議則有點逆風,覺得如果他不缺錢就繼續放著,等到未來法規變更後就鹹魚翻生了。這就是養地的概念,放長線釣大魚。

 

營業活動現金加上投資活動現金,要長期為正

 

真正有錢人不是用「工作年收入」去衡量財富,而是用「總資產報酬率」計算的,在乎的是「淨資產」。

 

現實環境的確不公平,年薪200萬元的中產家庭,比不上「田僑仔」輕鬆收租250萬元。不過反過來看,財富是長期累積的過程,「田僑仔」的先祖也是很努力,一代傳一代才有現在的結果。

 

如果我們需要每年200萬元才能完成理財規劃的長期目標,當工作收入(營業活動現金)只能賺取年薪150萬元時,就要想辦法用投資(投資活動現金)去賺取另外50萬元,從省吃儉用的儲蓄存量中,挪出一部分來投資。只要努力學習投資,還是有機會做到的。

 

一般人可能會比較重視現金流量,因為「生吃都不夠了,哪能曬乾」?會比較短視近利。但想成有錢人應該要重視現金存量,延遲享受先忍住不吃棉花糖,複利到未來,未來財富總是很大、很誘人。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