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臨床試驗存活率60% 成果登國際期刊 亞洲首見氣管移植術 台大醫助青年重生

人體臨床試驗存活率60%  成果登國際期刊  亞洲首見氣管移植術  台大醫助青年重生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胸腔外科醫師陳晉興,是領導台灣團隊成為亞洲第一、最快發展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技術的靈魂人物。(攝影·蕭芃凱)

編按:台大醫院週三(8/21)召開記者會,宣告醫界重大氣管創傷新突破!日前一名24歲男子颱風天出勤工作,遭路邊掉落電線繞頸,引發頸部重大外傷、氣管嚴重破損,生命垂危。所幸,經多所醫院搶救、台大氣管移植團隊利用主動脈組織工程技術體系接力救命,讓該男子奇蹟生還!

由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領導的氣管移植團隊,於2017年成立,受國科會支持補助,也與法國氣管權威馬丁那教授(Emmanuel martinod)團隊交流合作,歷經無數基礎研究、數十例成功動物實驗,終於獲得衛福部核准執行人體臨床試驗共5例,其中3例成功獲救,包含亞洲第一例成功案例以及該名24歲男子,其他案例也重獲新生存活超過3年。

陳晉興在記者會中提到,希望未來氣管移植或重建手術能成為台灣常規醫療、納入健保給付,也能成為國際上的醫療幫助,台大醫院氣管移植團隊也持續努力在該領域深耕,期盼從基因改造(人工合成主動脈)、其他動物等異種移植來為相關病患增加移植資源,提升每一個病患存活率,為國人醫療福祉持續努力。

 

台大醫院於8/21召開記者會,陳晉興任主要與談人。

▲台大醫院於8/21召開記者會,陳晉興任主要與談人。(圖/劉咸昌攝影)

 

台大醫師與三名氣管移植或重建成功案例合影,戴黑色口罩、眼鏡者為24歲男子

▲台大醫師與三名氣管移植或重建成功案例合影,戴黑色口罩、眼鏡者為24歲男子。(圖/劉咸昌攝影)

 

戴黑色口罩、眼鏡者為24歲男子,大病初癒接受記者聯訪

▲戴黑色口罩、眼鏡者為24歲男子,大病初癒接受記者聯訪。(圖/林暐鈞攝影)

 

去年小犬颱風肆虐時,一名雲林青年騎車時被電纜勒住頸部,造成氣管嚴重損壞。原本要接氣切管度過餘生的他,因為一項亞洲首見的移植技術,得以重獲新生。

 

今年二十五歲的阿唯(化名),外表舉止乍看與同齡人差異不大,走近一看,會發現一道細長的紅色疤痕,垂直劃過他的頸脖,他努力開口說話,卻只能發出微弱氣音。這道印記,訴說著他生命中一樁可怕的意外事故,以及一項罕見的醫學奇蹟。

 

氣管近半全毀,既有技術難救

 

去年十月四日,中度颱風小犬登陸南台灣之前,在東部外海颳起破氣象史紀錄的十七級強陣風。那晚,在雲林縣褒忠鄉一家加油站工作到十點的阿唯,一如往常下班騎機車回家。

 

他印象很深刻,當晚沒什麼雨,但強風颳得猛烈。就在騎到距離住家只剩一分鐘的車程,路邊電線桿上一條斷裂垂落的電纜,突然被狂風吹起,狠狠纏繞住他的頸部,瞬間將他從機車拋出、摔落地面。

 

 

「我打給我爸,發現講話沒有聲音,想說自己走路回去,但走到一半就沒力氣了⋯⋯。」站在路口的他忍著劇痛,慢慢等到警察及救護車前來。

 

阿唯的情況不樂觀,當他被送往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時,醫師發現他被電纜勒住的脖子下,氣管有三到五公分的大面積損壞,不只氣管軟骨碎裂,連頸側幫助頭部轉動的鎖胸乳突肌都被絞斷,傷口阻塞氣管,更讓他呼吸困難。當下醫師簡單進行氣切手術後,就將阿唯轉至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接手救治。

 

  • 氣切手術:在氣管軟骨之間切出小洞,插入氣切管、幫助病人呼吸的手術。

 

回憶起當天入院情況,時任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盧照文歷歷在目,他說阿唯氣管破損太嚴重,傷口血肉模糊,幾乎無法修補,加上傷口太大,難以切除、將氣管接上縫合。

 

救治過程中,醫療團隊參照過去研究,一度想將阿唯的腳指甲補在氣管上,但傷口面積太大,經過一周的嘗試仍宣告失敗。儘管當時阿唯傷勢穩定,已無生命危險,但若氣管無法順利修補,他就得接上氣切管度過餘生。

 

這對年輕抱有夢想的阿唯,無疑是沉重的噩耗。半工半讀的他,嚮往監所管理員薪資穩定、休假時間長的工作型態,原本正在準備公職考試。但這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的未來頓時陷入困境。

 

就在眾人絕望之際,嘗試各種救治方法都徒勞的盧照文,突然想起自己的老師、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的胸腔外科名醫陳晉興,正在帶領一組醫療團隊,進行氣管移植的再生醫學研究案,經雙方評估,在那年十月底決定將阿唯送往台北開刀,尋求一線生機。

 

沒料到,這項獨步亞洲、還在臨床試驗階段,只在台灣施作成功一次的醫療技術,竟奇蹟式將阿唯拉出這片泥淖。

 

移植挑戰大,全球成功案例少 

 

在胸腔醫學領域,氣管移植一直被視為最困難的挑戰之一。陳晉興接受《今周刊》訪問解釋,有別於其他器官移植,氣管構造複雜,外圍包覆軟骨、肌肉,若直接移植,得要重新接上數十條細如髮絲的血管,還會有排斥反應。過去各國醫療團隊曾嘗試植入人工仿生氣管,但因人體排斥嚴重,移植後往往產生眾多併發症,多年來成功案例寥寥無幾。

 

陳晉興觀察,台灣每年平均有幾十名病患因為氣管腫瘤、氣管狹窄或創傷,無法透過切除縫合醫治,只能終生接氣切管度日,導致生活品質低落。若國內能發展出氣管移植技術,這群病患就有機會重獲新生。

 

二○一七年五月,在國科會(時為科技部)再生醫學科技發展計畫挹注下,台大成立人工氣管移植研究團隊,由陳晉興主持研究計畫,為了每年幾十名只能用氣切管續命的病患,展開一趟漫長的摸黑之路。

 

隔年,醫療團隊透過立體(3D)列印技術製造出人工氣管,並在人工氣管上種植幹細胞,促進軟骨、黏膜等組織重生。當時團隊一度成功完成二十例動物實驗,然而移植一周後,動物又陸續出現排斥反應,最終無法推進到人體實驗。「那大概是研究最挫折的一刻。」回想六年前研究陷入僵局,陳晉興忍不住嘆氣。

 

然而,在台灣研究團隊不斷撞牆的那年,一群法國醫師在臨床試驗中看見一絲新曙光:醫療團隊將攝氏零下八十度保存的大體捐贈主動脈,植入氣管、裝上支架後,難得沒有發生排斥現象;當時十三名受試病患,有十二名成功存活三個月以上,而植入的主動脈,也漸漸長出新的黏膜與軟骨。

 

世界首創的成功技術,被刊登在國際期刊,來到陳晉興眼前,再度點燃研究團隊的希望。

 

藉由複製這項技術,台大氣管移植團隊快速完成兔子與豬的動物實驗,並獲得衛生福利部(以下稱衛福部)核准執行五例人體臨床試驗,由台大醫院尖端醫療科技研究計畫支付經費。二一年四月,第一例臨床試驗完成,罹患嚴重結核性氣管病變的四十四歲男子,在移植手術後順利恢復,至今存活超過三年。接連的好消息,讓團隊士氣大振。

 

不過,當去年十月底,傷重的阿唯從雲林被送到台大總院接受氣管移植,陳晉興坦言,當下還是非常緊張。

 

儘管有過成功個案,但第二次試驗也因為病患太虛弱,最終無法成功存活。一成一敗的經驗,讓阿唯的手術充滿不確定性。幸好,歷經六個多小時的移植工程,術後阿唯恢復狀況良好,四天後就轉入普通病房,十二月初順利出院,並在今年四月移除氣切管,現在已經能順利進食、說話。只是,由於聲帶神經受損,氣管移植個案無法用聲帶發聲,未來只能用氣音說話。

 

獨步亞洲!氣管移植新突破 ——台大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研究團隊大事紀

 

擬納常規手術,由健保給付

 

截至目前,台大氣管移植團隊已完成五例人體臨床試驗;其中的三例在術後能夠長期存活超過三個月,成功率達六○%,而這當中,阿唯更是全球首例用主動脈修補氣管嚴重外傷的成功個案,成果在今年七月被《美國胸心血管外科雜誌技術專刊》接受刊登,也讓台大成為亞洲第一支成功執行氣管移植重建手術的醫療團隊。

 

接下來,陳晉興預計向衛福部爭取將這項主動脈組織工程重建手術,納入醫療常規手術,提供健保給付。他估計一台手術成本,大約落在一五○萬到二○○萬元之間,未來若由政府全額負擔,就能保障每年幾十名氣管狹窄、重大創傷病人,重新恢復健康。

 

此外,研究團隊的任務還沒結束。儘管主動脈移植技術在臨床上可行,但未來若納入常規手術,勢必需要有穩定的主動脈捐贈來源。陳晉興坦言,目前大體主動脈的用途不廣、供應也不穩定,團隊正在試驗能否用豬的主動脈代替大體捐贈,移植進人體。研究尚在動物實驗階段,為了讓病患重獲新生,陳晉興的團隊持續在這條路上摸索。

 

目光轉回雲林,休養半年多的阿唯,今年七月也開始重新工作了。雖然歷經重大傷病,無法報考監所管理員,但他在麥寮找到一份水泥公司的品管工作,同事待他友善,絲毫不在意他的聲帶問題。

 

經歷一場浩劫,放眼未來,他輕聲卻堅定地說,「之後我想考大車駕照,幫公司到工地送水泥,底薪就有四萬元,可以賺更多錢。」這項艱難的手術,不只重建患者的氣管,也讓眼前的青年漸漸走出艱困、重建生活,思考著屬於自己的未來。

 

氣管移植手術後半年多,阿唯已經可以走路、進 食及說話。

▲氣管移植手術後半年多,阿唯已經可以走路、進食及說話。(攝影·蕭芃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