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金投資人來說,手中基金的配息頻率愈頻繁、配息金額愈高,投資組合的長期複利效果也就愈受壓抑;話雖如此,但「月月有錢滾進來」終究是十分誘人的理財訴求,自從台股市場出現各種季配型、月配型的高股息ETF商品後,不少投資人趨之若鶩,嘗試藉由高頻率配息商品,打造月月收息的ETF組合。
那麼,對於較不在意長期累積效果的理財族來說,究竟什麼樣的組合更能創造較佳的月配息收益?年底之際,正可回望過去十二個月的配息成績,對上述問題檢視一番。
二○二三年六月,台灣首檔月配息ETF「復華台灣科技優息」(○○九二九)推出,這檔基金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月月配息滿十二個月的ETF。根據配息紀錄,若在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該檔基金當月除息前,以當時價格每單位十九.五元單筆投入一二○萬元,抱到二四年十二月當月股息發放日後,過去十二個月總領息約為十一.五萬元,平均每月可領約九千五百元,表現頗佳。
但如果稍微麻煩一點,用三檔股息發放時間各異的「季配息」基金拼貼組合,透過發放時間差異,打造同樣能有月月配效果的配置,結果又是如何?
實算》各投120萬 股息差多少
目前市場上共有七檔季配息的高股息ETF,其中四檔的發放時間落在一、四、七、十月,兩檔落在三、六、九、十二月;最特別的是元大高股息(○○五六),它的發放時間與其他六檔皆不同,落在二、五、八、十一月。換言之,若要用季配息ETF打造月月配組合,○○五六就是少不了的基本配備。
計算開始,先以元大高股息,搭配三、六、九、十二月發放股息的國泰永續高股息(○○八七八),剩下的月分以元大台灣高息低波(○○七一三)補齊。假設同樣在二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分別以當時價格三十六.三元、二十.九元、五十一.一元,單筆各投入四十萬元(共一二○萬元),那麼,過去十二個月的總領息同樣約十一.五萬元。以此來看,與直接投資月月配的○○九二九相比,效果幾乎一樣。
前面提到,會在三、六、九、十二月發放股息的台股高息ETF共有兩檔,除了○○八七八,另一檔是復華富時高息低波(○○七三一)。在上述組合中,以○○七三一替換掉○○八七八,同樣的方式計算,則過去十二個月的領息總額約十三.八萬元。這麼看來,若以過去配息紀錄觀之,○○七三一應該是值得留在組合內的配置。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一、四、七、十月間拿到更好的配息水準。事實上,以「○○五六加上○○七三一」為基礎,在剩下的最後一塊拼圖中,無論是搭配大華優利高填息三○(○○九一八)、凱基優選高股息三○(○○九一五),或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九一九),配息表現都會與前面的計算出現較為顯著的差距。
其中,由於○○九一八在二四年配息表現亮眼,現金殖利率超過十二%,因此加入投資組合後,可大幅拉抬整體投資組合的配息表現,全年總領息約十五萬元,平均每月可領約一.二七萬元。
另外,搭配○○九一五的組合,全年總領息則位居第二,達十四.八萬元,以一二○萬元的投入成本計算,平均每月可領約一.二三萬元。最後,同樣交出優異配息成績的○○九一九,該組合全年總領息可達十四.七萬元,平均每月可領約一.二二萬元。
綜觀四檔季配型組合,全年配息總報酬最高與最低者,足足相差三.八萬元。
留意》只看配息率 恐賠價差
當然,上述計算都是以「過去配息紀錄」為依據,而「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因此理財教母林奇芬也提醒,除了關注配息率,理財族更要留意含息總報酬,一來可避免「賺了股息、卻忽略資本利損」;再者,也較能掌握未來配息競爭力。
以○○九二九為例,儘管近一年現金殖利率超過一○%,但受電子股股價修正影響,基金價格也大幅下挫,截至十二月十七日,近一年以來含息報酬僅剩○.八%。相對之下,○○九一五在季配型ETF中表現突出,近一年含息報酬高達二二.七%,單以總報酬率來看,後續似乎更有維持配息能力的底氣。
林奇芬分析,台股已屆高點,二五年整體殖利率恐低於二四年水準,因此建議,目前有意布局高股息ETF的投資人,「應優先選擇今年(二四年)總報酬表現突出的產品,因為這類產品通常更具穩定配息的能力。」此外,她也指出,投資人亦須留意各檔ETF的「已實現資本利得」,因為「未實現損益」無法作為配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