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近怪怪的
梁媽媽的女兒宋琪(化名)已年過半百,受到父母影響,有每天聽收音機做體操的習慣,有時還會招呼左鄰右舍一起做。身為家中最小的女兒,比別人幸運的是,她上有兄姊,家裡的事情總是有人可以幫忙。梁爸爸、梁媽媽雖將近 70 歲,有些慢性病需要兄弟姊妹輪流陪伴回診外,倒沒有其他的壓力和負擔。
一年冬天,梁媽媽時常捂著胸口嚷嚷著不舒服,檢查後才知道是心臟問題。梁媽媽本來就有糖尿病,這回加上心臟病,醫師便提醒她一定要天天測血糖,還要控制飲食、堅持每天運動。
平時在家裡,是由梁爸爸來監督梁媽媽測量血糖,同時也幫自己量測,他總說:「年紀大了,該多注意就多注意。」兩老互監督,維持好一段時間的優秀表現。但誰也沒料到平靜生活的背後,竟埋伏著讓全家人翻天覆地變化的意外。
一次在全家人團聚時,梁爸爸趁梁媽媽不在時小聲說:「你們媽媽最近可怪了,不僅幾次把我鎖在門外,還忘記關水、關瓦斯,也曾發生剛吃完飯沒一會兒就說餓的情況。」
「年紀大了,比較健忘也是難免,不過忘記吃過飯就有點……」宋琪總覺得有點不對,決定立刻帶媽媽去看醫生,結果竟然是失智症。
「幸好當時沒真的以為只是『年紀大』。」宋琪在心裡暗暗鬆了一口氣,當然,也多虧爸爸的細心觀察,及時發現了媽媽的「異常」。
梁媽媽確診為失智症後,宋琪便在家人群組裡公布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清楚,在媽媽罹患失智症後,兩老互相照顧的模式已然不適用了。剛好雙親的年紀都達到請外籍看護的門檻,因此,大家決定由宋琪去申請外籍看護來陪伴媽媽。
看護放假了,爸媽誰來顧
宋琪找到的是一位有經驗的外籍看護阿喜,不論是生活照顧或是盯梁媽媽吃藥等細節都做得十分好,只是畢竟是外籍看護,在語言上和飲食習慣方面,梁爸爸和梁媽媽一直頗有微詞。
因為要和阿喜溝通只能用單字、單詞,有些還得搭配比手劃腳,十分困難;至於飲食的問題就大了些,阿喜的料理偏重口味,雖然很下飯,但一向口味輕淡又有慢性病的梁爸爸和梁媽媽實在吃不消,最後只好讓阿喜不要備餐,飲食由梁爸爸和梁媽媽自己準備。
一段時間後,阿喜向宋琪提出希望能有固定休假,好讓她能與一同在台灣工作的家人定期聚會。宋琪聽到後當然同意,一來休假確實是阿喜的權益,二來在國外工作很辛苦,能跟家人相聚的時間一定要把握。
阿喜要休假的事確定後,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阿喜休假時,梁媽媽的照顧該怎麼辦了。
「我們輪流來吧。」
「再找一個人來幫忙。」
幾位兄弟姊妹紛紛提供意見。然而,輪流照顧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因為兄弟姊妹都住外縣市,假日要撥時間趕回來,怕是有困難。
突然梁爸爸也提了想法:「之前隔壁老劉住院時我去看他,那時候還以為他孩子從國外趕回來陪他,一問才知道是用手機找的照服員,那年輕人把老劉顧得妥妥貼貼,要不我們也試試?」
爸爸的話點醒了宋琪,她立刻拿出手機搜尋相關資訊,發現國內就有提供短期居家照護服務的預約平台。由於平台有豐富的資源,因此,宋琪很快預約到一位有照顧過失智症患者經驗的照服員,同時也利用平台傳訊功能,將媽媽目前狀況、醫的叮囑以及其他注意事項一一和照服員溝通。
待預約時間到,正是阿喜休假當天,宋琪等照服員到後,讓梁爸爸、梁媽媽和照服員相互認識後,便去上班了。晚上宋琪回家時,阿喜已經回來,照服員也結束服務離開,梁爸爸、梁媽媽一見到宋琪就忍不住大力稱讚來幫忙的照服員。
「照服員不僅備餐有兼顧到營養和均衡,同時還能跟我們天南地北的聊天。」梁爸爸、梁媽媽的心情十分好,整個家的氣氛也不再沉悶了。
貼心照顧,宛若忘年之交
宋琪發現,每次照服員來家裡,第一件事就是先確認梁媽媽當天身體狀況和心情,再詢問有沒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事。備餐前,也會先徵詢兩位老人家意見,再依他們的口味來做料理,不僅注意少油少鹽,也仔細計算好每日所需攝取的營養。為避免重複的食材會造成胃口不佳,還會讓食材盡量不重複,或是在搭配上多做變化,確確實實的做到既美味又健康。
除了烹調餐點、控制飲食,照服員還會特別注意梁媽媽的藥物管理,並定時測量血糖,確保梁媽媽按時服藥,避免忘記或錯誤用藥的情況發生。在陪伴的過程中,照服員會和梁爸爸、梁媽媽像朋友般輕鬆的聊天,談論一些日常瑣事或是生活中有趣的事,讓梁爸爸、梁媽媽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陪伴。
完成一整天的照護任務後,照服員會確保家中的環境整潔,並將所有用過的物品歸位。這樣的照護細節,不僅讓梁爸爸、梁媽媽感受到愛和關懷,同時也讓宋琪可以放心工作,不用擔心家中的照顧問題。
此外,照服員也鼓勵梁爸爸、梁媽媽參加社區的活動,藉由與其他長者交流,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漸漸對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幾個月下來,梁媽媽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都有所改善。
之後,宋琪每週兩天的下午固定預約照服員到家中,幫忙備餐、進行生活上的照顧與陪伴,讓外籍看護阿喜在例行性的休假時可以無負擔地放假,而讓人熟悉的收音機體操又再社區裡重新活躍了起來。
(本文摘自《分身有術的「新孝道」:家人照護的另一種選擇》,晨星出版,劉詩瀚著)
(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