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連假胖3公斤、卻只排便一次!「腸漏症」害免疫失衡、毒素跑全身…醫4招改善腸道健康、不便秘

9天連假胖3公斤、卻只排便一次!「腸漏症」害免疫失衡、毒素跑全身…醫4招改善腸道健康、不便秘

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加上飲食與生活習慣不佳,容易罹患「腸躁症」,導致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交互出現,不過便秘不只是腸躁症表現,也可能是罹患「腸漏症」而不自知,日久恐引發急性過敏、食物不耐反應,甚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潰瘍性大腸炎等自體免疫疾病。

 

「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楊智雯表示,過年後是減重門診旺季,有位45歲女性上班族BMI達25,原本就屬過重範圍,但她開工後才驚覺自己9天連假只排便過1次,體重也多了3公斤,因此決定尋求專業協助,看看能否順便改善多年的便秘問題。

 

醫師為她安排多項健康檢測,包括胰島素阻抗、慢性食物過敏原以及腸道代謝檢測等,檢測卻發現這位OL罹患「腸漏症」。

 

楊智雯解釋,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可以判斷患者是否因長期攝取過敏食物而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加重便秘症狀;而腸道代謝檢測則用來評估腸道菌群平衡、消化代謝功能及腸黏膜健康狀態,進一步釐清便秘及體重增加的根源。

 

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對雞蛋、牛奶、小麥製品、黃豆、高麗菜、花椰菜、地瓜等食物存在敏感反應,胰島素阻抗指數也達3.4,屬於嚴重胰島素阻抗。此外,胰臟彈性蛋白酶(Elastase-1)偏低,產生過多腐敗性短鏈脂肪酸,腸道菌叢失衡,腸道黏膜屏障受損,確認罹患腸漏症。

 

所謂腸漏症,是因為飲食、感染、藥物、壓力、腸道壞菌過多、生活習慣不良等導致腸道黏膜發炎,致使腸道黏膜細胞出現漏洞,讓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食物、毒素等「漏」進血液和淋巴液中,穿行於人體各處,造成免疫失衡與混亂,引發過敏、自體免疫疾病、代謝性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等健康狀況。

 

楊智雯進一步表示,患者長期藉由大量精緻碳水化合物紓壓,導致胰島素阻抗並引起身體發炎。不僅壓力無法真正紓解,還形成新的內在壓力,讓腸道持續處於發炎狀態。

 

 

腸道菌叢失衡產生過多腐敗性脂肪酸,進而損害腸道的上皮細胞,減弱腸道屏障功能,影響腸道蠕動,造成排便問題。而過度依賴灌腸會更加破壞腸道正常蠕動,讓身體逐漸失去自主排便能力,並加劇腸黏膜受損程度,增加腸漏症風險。

 

腸漏症會使腸道黏膜屏障無法有效阻擋過敏原、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質滲透至血液中,進而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最終導致嚴重便秘及脂肪堆積的惡性循環。

 

4建議改善「腸漏症」  

 

針對此患者的情況,楊智雯提出4大改善建議: 

 

1、飲食調整:避免攝取過敏食物,改為選擇富含纖維的綠色蔬菜、全穀類,並多攝取深海魚、橄欖油等抗發炎食材,有助於改善腸道炎症。

 

2、補充營養素:建議補充Omega-3脂肪酸、膠原蛋白、麩醯胺酸等營養素,有助於促進腸道黏膜修復,減少腸道發炎。

 

其中,膠原蛋白是動物獨有的蛋白質,因此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例如豬腳、豬皮、雞腳、雞翅、雞皮、魚皮、牛筋等。但這些食物及料理方式多半富含油脂,容易攝取到過多的熱量和膽固醇,建議可以多攝取脂肪含量較低的蛋白質,如魚、雞、豬、牛奶、蛋、豆類等優質蛋白質,一樣也能獲得膠原蛋白合成所需的胺基酸原料。

 

而Omega-3脂肪酸食物,以魚類最豐富,如鮪魚、比目魚、鯷魚、鯡魚等深海魚,以及秋刀魚、鯖魚等小型魚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若是吃素,則可以補充植物性來源的黃豆、胡桃、堅果、奇亞籽、亞麻仁油等。至於麩醯胺酸,則是近年熱門的營養保健食品,在天然食物中可從海鮮、乳品、黃豆、禽肉、畜肉、堅果等取得。

 

 

3、重建腸道菌群:透過補充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群的平衡,並維持腸道黏膜健康,改善便秘問題。

 

4、培養規律排便習慣:嘗試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上廁所,尤其是在早晨或餐後,因為進食會刺激腸道反射。這樣能夠幫助身體形成生物鐘,讓腸道習慣於在特定時間排便。

 

楊智雯強調,腸道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患者應該從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調整,才能有效改善腸道問題,避免腸漏症進一步惡化。

 

延伸閱讀:

「一肚子大便」不是形容詞,他腹痛休克險送命!嚴重便秘「大腸爆裂」致死率6成,想順暢做4件事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