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失智,他總懷疑是不是不該送機構,「你們要抓我去哪裡!壞人啊!夭壽喔!救命啊!」是日常

母親失智,他總懷疑是不是不該送機構,「你們要抓我去哪裡!壞人啊!夭壽喔!救命啊!」是日常

「夭壽喔!你們要幹什麼!夭壽喔!救人啊!」

住房裡,傳來陣陣阿嬤悽慘的慘叫聲。很多在大廳活動的老人家,都停下動作,面面相覷,望著三號房的門,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阿珍阿嬤!我們要帶妳去吃飯!阿嬤!」照服員小雅試圖把阿嬤從床上拉起來,但阿嬤完全不領情。

「夭壽喔!妳要抓我去哪裡!壞人啊!救命啊!」阿珍阿嬤不停慘叫,同時瘦弱的拳頭像雨點般打在小雅的身上。

「阿嬤!不要踢我!不要打我!阿嬤!」紮著馬尾,穿著粉紅Polo衫和牛仔褲的小雅,不停用雙手阻止阿珍阿嬤揮來的拳頭。

阿嬤邊打邊喊著:「啊你們要幹什麼!我不認識你們!你們是誰!救命啊!救命啊!」終於,兩三個照服員趕快過去幫忙,分開糾纏在一起的兩人。

旁邊很多老人家停下手邊的活動,饒富興味地看著這一幕。這裡是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的活動大廳。這就是阿珍阿嬤剛入住同仁仁愛之家的日常,她是一位失智症患者。

 

六個月前,當阿珍阿嬤被診斷失智,兒子阿輝跟太太在經過商量後,決定把媽媽送來機構照顧,不然日子真的沒辦法過下去。打聽了幾個地方,聽鄰居說這家照顧品質還不錯,可以令人放心。只是,剛送來的時候,阿輝總是會懷疑自己的決定,想說自己是不是不應該把媽媽送過來。

 

【問題三】

 

有一天,您的家人被診斷罹患失智症,出現攻擊行為的症狀,常常不明就裡就生氣罵人打人,也不願意吃東西。這時你會選擇?

 

A沒辦法,只好把他手腳約束起來,以免他傷到別人。

B讓他插上鼻胃管,營養才足夠,也沒有吃不吃的問題。

C跟精神科醫師討論,加重鎮靜藥物,讓他睡眠時間比較長。

D家裡真的沒有人手照顧長輩,我會把他送到機構去。機構怎麼做就怎麼做。

E會跟醫師配合,使用藥物減緩老人家的失智症狀,盡量不用鼻胃管,慢慢找到和老人家相處的方式。

 

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

 

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通常是最困擾照顧者的問題,它有可能會在失智症的任何階段發生,而且可能會帶來以下負面後果:

 

1.  增加照顧者的照顧負擔,使照顧者身心俱疲,甚至瀕臨崩潰

2.  老年人被約束甚至被虐待的機會增加

3.  老年人被送往照顧機構的機會增加

4.  增加照顧上經濟的壓力

 

但是,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其實是可以辨識,甚至是好好被處理的。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

 

5.  行為障礙

 

如重複行為、攻擊行為、迷路、睡眠障礙、遊走、貪食行為。

 

6.  精神症狀

 

如幻覺、妄想。

 

7.  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

 

 

以阿珍阿嬤的例子來說,阿嬤出現了攻擊行為。攻擊行為,常常是因為患者隨著病情變化,對於負面的感覺忍耐力低,無法接受,再加上喪失是非判斷的能力,容易誤解別人意思,而發生言語及暴力的攻擊行為。

 

根據阿輝的敘述,阿珍阿嬤在家中也出現了被偷妄想,常常會找不到東西,翻箱倒櫃,進而產生攻擊行為。當被偷妄想出現時,病人常常懷疑主要照顧者偷他的印鑑、錢財、存摺。事實上是病人自己亂放、亂藏,才會到處找不到。有時病人也會顯得情緒激動不安,夜晚會出現重複找東西的重複行為。

 

【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發生在阿珍阿嬤身上的狀況,都是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因此,照顧者應該要有以下兩點認知:

 

8.  正確的態度非常重要

 

精神行為症狀是失智症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但他們並非故意或不聽勸告,而是這本身就是疾病的一部分,有時候病人心裡也很難受。所以,設身處地替老人家設想,並且盡可能找到家中可以幫忙照顧者的資源,是能夠有效協助照顧者處理精神行為症狀的方式。

 

9.  精神行為症狀經過辨識後多半都是可以處理的

 

如何減少症狀發生的機會,以及如何治療,必須要去理解並學習。

 

 

精神行為症狀的誘發因子

 

最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誘發因子有下列因素:

 

10.生理不舒服

 

老人家身體不舒服,就容易用精神行為症狀展現出來,如疼痛、便祕、癢、口渴、飢餓等。

 

11.身體疾病

 

如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等。

 

12. 藥物

 

如抗乙醯膽鹼藥物、鎮靜藥物、抗巴金森氏病藥物等。

 

13.環境

 

如不認識的新環境、不認識的照顧者、環境過於吵雜等。

 

精神行為症狀的非藥物治療

 

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照顧者可以學習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以便於在症狀發生時及時處理,或是在症狀發生前提早預防。自立支援模式也多採取此類非藥物治療方式,如:

 

˙提供一個熟悉、安全的環境

˙提供結構化、固定的作息,避免作息混亂

˙盡可能定期檢查並改善老人家的視力與聽力

˙避免過度的刺激,如很強的光線、噪音等

˙盡量不要以負面的態度面對失智老人,減少責罵與批評,並以正向鼓勵取代

˙避免使用藥物做化學性約束,或使用物理性約束在老年人身上

 

非藥物治療的自立支援——有攻擊行為的阿珍阿嬤

 

隨後,阿輝的公司遇到旺季,非常忙碌,整天都在加班。所以,過了一個月後,阿輝才有時間再去看媽媽。

 

沒想到,他不太敢相信自己看到的畫面——媽媽居然用手拿著塑膠小杯子,自己喝水,不會嗆到,水也不會灑到地上!更神奇的是,她可以用湯匙,口就著碗,一口一口地自己吃飯!

 

阿輝有點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轉頭看著主任,主任露出一抹微笑,彷彿在說「你看吧!」午後活動時間,主任把他拉到一旁,看著媽媽跟大家玩球。

 

阿珍阿嬤的注意力不但可以持續跟著紅色的球,而且在球快要靠近時,還試圖伸出手想要撥球,非常積極的想要一起玩遊戲,融入團體生活。這是阿輝前幾個月不曾想過的景象。他找機會坐到媽媽旁邊,跟她說:「媽,我是阿輝啊!」

 

阿珍阿嬤看了看阿輝,用布滿皺紋的手摸了摸他的臉頰,笑著說:「知道啊!你是我兒子阿輝啊!」阿輝的眼淚,又不爭氣地掉了下來。

 

 

那天傍晚,活動結束,阿珍阿嬤回房間休息。阿輝忍了一天,抓到空檔,趕緊跑到主任辦公室。「怎麼辦到的?」他迫不及待地問主任。

 

「黃先生,其實我們同事在跟阿嬤共處了幾天之後,漸漸找到了跟她相處的模式。阿嬤有重聽的問題,因為聽不到,以為別人要害她。特別是當我們去牽她、拉她,她如果感到疼痛,就會想要制止與反擊,這些可能是導致阿嬤攻擊照服員的因素。」主任笑著回答他。

 

「利用阿嬤日間離床,至大廳活動時,我們試著和她聊天,發現她的左耳仍保有些許聽力,也能夠回答簡單問題。因此,我們開始在服務之前與阿嬤溝通,清楚的向她說明要做什麼事,阿嬤不但聽得懂,有時還會回應,頓時讓大家的工作壓力減輕不少。雖然照服員中不乏外籍工作者,或許無法用台語流利的表達,不過只要說出幾個關鍵字,其實就足以讓阿嬤理解。」主任很開心地說道。

 

「在肢體活動方面,」主任繼續說:「雖然阿嬤的下肢不足以支撐身體站立,但是軀幹搭配四肢的力量,她能夠自己移動位置,甚至是移到較大的床縫,讓自己成功『逃脫』。這樣的行為,可以看得出阿嬤保有部分肌肉能力,因此我們試著給她一些簡單的句子或單字當作指令,讓她能夠在移位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力量協助照服員。我們發現,阿嬤再也不會對照服員拳腳相向,反而還會很有禮貌的說謝謝,有時更會問:『今嘛是欲去佗位?(台語)』讓我們的外籍照服員們覺得新奇,常常不禁噗哧的笑了出來,哈哈哈。」

 

阿輝和主任那天的言談中,充滿著笑聲。聊完之後,阿輝才驚覺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這麼開心自在的笑了。

 

 

照服員改變照顧技巧,提供適合長輩足夠的熱量和飲水量,並且接受充足日光,降低臥床,讓長輩適應機構環境,改善睡眠狀況,減少失智造成的妄想與攻擊行為。

 

自從入住以來,阿珍阿嬤平時的飲水及用餐,都需要有人協助餵食,但有一次照服員發現,阿嬤自行抓取水杯想要飲水,顯示她仍有自行用餐的能力。從此,大家改變照顧技巧,調整飲食用餐模式,在照服員從旁協助之下,讓阿嬤開始練習拿碗、拿餐具,調整原本使用的大鐵碗,換成適合阿嬤拿取的塑膠小碗,並選擇握柄較短較寬的湯匙,增強阿嬤的手部握力,提升自我進食的能力。

 

雖然阿嬤現在還是偶爾需要協助餵食,但目前已經逐漸能以碗就口喝稀飯,並且可以在照服員協助下,自己使用餐具用餐。所以,每到用餐時間,都能看到阿珍阿嬤專心用餐的樣子。

 

另一方面,當照服員能夠試著了解阿珍阿嬤的行為,並接受阿嬤對外在刺激所做的反應後,他們試圖改善與阿嬤的相處模式,調整自己的照顧方法。這樣一連串的過程,不僅增加阿嬤自身的活動能力和對外界的信任感,同時也提升照服員的照顧能力,讓本籍與外籍照服員對自立支援產生認同,也讓長輩自在的以現有能力保有自主生活,使工作關係變得更融洽。

 

其實,在自立支援之中,阿珍阿嬤也是我們的老師。

 

林執行長的自立支援照顧經驗談

 

面對問題就急著直接處理,是照顧時常看到的情況。

 

當面對抗拒時,直覺就用更有力量的方式來壓制,不由自主心生厭惡,認為不可理喻……這些都是常見的做法與情緒,照顧者不要因此認為自己不夠好,反而要記得當下的心情,因為阿嬤的情緒可能跟你是一樣的,察覺到了自己的內心焦慮,就是開始同理阿嬤的第一步。

 

很多改變的契機,來自日常生活中細微的發現,但是在家庭由家人照顧時,常常不容易發現,因為親人間很容易陷入疲倦、焦慮、無助,以及想逃避卻無可逃避的無限迴旋中,如果又是一個人承擔重任,當疲倦煩躁時,失智者會很敏感的察覺,負面情緒相互影響,猶如火上加油。

 

所以,照顧需要有團隊與幫手,需要喘息空間,千萬不要一直告訴自己:「我還行,我沒問題的!」反而要去想,怎麼把支持系統建構得更完整,這些一定要找專業人員幫忙,因為照顧難度通常會愈來愈高。

 

能夠發現阿珍阿嬤的正向行為,來自於環境的適應與對待的友善。自立支援強調「同體共存」的概念,以共同生活的平等角度,發現阿嬤的性格與特徵,很自然找出喜好與對待的方式,然後正增強這些本來的生活習慣,進而讓彼此關係變得穩定,這就像閨密、好兄弟之間不必說出口的「懂」與默契,此時就不只是單純的照顧關係,而會進入一種相互參與人生的感覺,失智的阿珍阿嬤就是照顧者的幫手與老師了。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不被束縛的晚年——自立支援照顧,讓長者脫離臥床、自理生活、自由行動,減輕照顧者負擔,實踐高品質的長照》 ,商周出版,朱為民, 林金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