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肺癌發現就晚期,9成活不過1年!臺大跨國研究揪「癌細胞自主發電」驅動腫瘤擴散,登國際期刊

小細胞肺癌發現就晚期,9成活不過1年!臺大跨國研究揪「癌細胞自主發電」驅動腫瘤擴散,登國際期刊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多年,每年罹患人數高達1.8萬人,更有超過1萬人因此奪命,不僅如此,肺癌也是健保支出最高的癌症,每年花費超過220億元,堪稱「新國病」。其中,小細胞肺癌患者雖僅佔整體約1成,但發現罹癌時通常已擴散惡化,5年存活率不到5%,號稱最難治療的癌症之一。

面對極惡「癌王」,臺大醫院外科部陳晉興教授團隊參與跨國研究計畫,發現小細胞肺癌竟有「自主發電」的特性,解開促進小細胞肺癌高度侵襲性的秘密武器。研究論文於2025年2月12日線上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的轉移惡化,對於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這項研究由臺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the Francis Crick Institute)李力恩博士領軍,整合了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與臺大醫院等頂尖臨床與研究團隊。

 

肺癌權威、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現行雖可使用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來篩檢肺腺癌,但小細胞肺癌卻因為生長速度太快,「有時候今年看斷層沒問題,明年就通通都轉移出去!」導致9成患者一發現就是晚期,平均存活時間僅約7至10個月,很難超過1年。

 

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

 

不僅如此,小細胞肺癌對化療、免疫療法的反應不佳,既無標靶藥物可用,研發新藥的進度也一籌莫展,「到目前為止還不曉得它惡化的原因,就幾乎沒有新藥上市,幾十年來小細胞肺癌好像就被遺忘了…」

 

但這次的研究卻發現,小細胞肺癌由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和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組成,NE細胞就像神經細胞一樣,能夠自主發出電訊號,驅動腫瘤增生與轉移,而non-NE細胞則負責提供養分,使腫瘤迅速壯大。

 

陳晉興比喻,癌症的生成需要靠血流供應養分,透過相關藥物就能抑制癌症擴散;但小細胞肺癌就像加裝太陽能發電板,形成內部電網供電。這種藉由自主發電擺脫掌控的特徵,使得小細胞肺癌更加具侵襲性,也更難治療。

 

李力恩則進一步解釋,癌細胞就像違章建築,「要拆違建要斷水、斷電,但它有自備的發電機,所以比其他癌症更難處理!」

 

▲臺大醫學系校友、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院李力恩博士。

 

為了確定癌細胞自主的電生理活動導致腫瘤惡化,團隊使用了河豚毒素來抑制癌細胞的電生理功能,結果發現河豚毒素雖不會立即殺死NE細胞,卻能降低NE細胞日後形成腫瘤的能力。最後,團隊分析了小細胞肺癌病患的檢體,也得到類似的現象。證實NE細胞的自主電生理活動驅動了腫瘤的生長與擴散,而這正是導致患者惡化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力恩說,過去醫界雖早知某些癌細胞可以模仿神經細胞的行為,但這是首度證明電生理活性可以直接導致腫瘤惡化,是癌症研究的重大里程碑。且推測高度惡性的小細胞肺癌與其他高轉移性癌症有潛在的共通之處,在小細胞肺癌的研究或許可以為胰臟癌、晚期前列腺癌與大腸癌等其他癌症研究指路,並為未來的治療策略提供新的方向。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