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都在盡力避免羞恥!它喚醒我們完美主義、取悅他人...潛在的9個破壞性習慣

我們一生都在盡力避免羞恥!它喚醒我們完美主義、取悅他人...潛在的9個破壞性習慣

二○一四年夏天,我去了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在以布芮尼‧布朗博士(Dr. Brené Brown)的研究為根基的「勇敢之路訓練營」(The Daring WayTM)受訓。這段經歷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專業角度來看,都震撼了我的心靈。得知「羞恥」正成為個人發展中的重要主題讓我欣喜若狂,我永遠感謝布芮尼的研究。

羞恥感比我們所想像的更為普遍,而且在私人場景中也經常發生。就算有些人覺得自己在生活中完全感受不到羞恥,我也不得不說出實話──所有人都會感到羞恥。而且,如果我們不正視並承認羞恥,不能誠實地辨識和處理它,學習克服它,羞恥就會控制我們。我們正在逃避一種存在我們內心之中,但未被我們察覺到的感覺。

 

布芮尼‧布朗把羞恥描述為:「一種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值得被愛或獲得歸屬感的強烈痛苦感覺或經歷──我們所經歷過的、做過的或沒有成功做到的事情,讓我們不配獲得他人的感情。」

 

這是一個奇妙的定義,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定義,因為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認為自己「不配獲得他人的感情」。讓我解釋一下它在我們的成年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以及它與你將要讀到的習慣有什麼關係。

 

我先幫大家舉個例子,這是我國中記憶裡的一個場景,涉及當眾羞辱。

 

那天是我的八年級畢業日。我穿了跟媽媽特地去買的漂亮裙子,同時我向她借來那件漂亮的開襟羊毛衫,墊肩對我來說太大了,但那是一九八九年,所以一切都很完美。當我和父母從停車場走向學校,兩個受歡迎的女孩看到了我,其中一個指著我,對另一個人說:「哦,我的天,她穿的是什麼?!」說完兩人就歇斯底里地笑著。那天早上,我本來感覺很好很有自信,然而聽到她們說的話,我感覺糟透了,而且很可笑。

 

那是羞恥。

 

這個看似微小的場景並不少見,我們都經歷過某種形式的當眾羞辱。任何國中生都能講出一個或十個像我這樣的故事。我們還小,我們被家人、朋友或學校的人羞辱;成年後,我們也在伴侶關係中、在工作中、在與朋友或家人的相處中,看到類似的羞辱。

 

另一個更近期的例子則涉及身分,這個身分在我們的文化裡被視為「不可接受」,它通常會導致羞恥感。幾年前,我們搬到一個新的州,我的孩子們也到新學校就讀。我和我兒子的小學校長、新老師以及他的特殊教育協調員開會。我的兒子患有自閉症,他的病歷是從診斷他的醫師那裡傳來的。

 

會議開始了,特殊教育需求協調員開始大聲朗讀我兒子的健康史。她用無辜的聲音說道:「科頓和他的母親、父親及妹妹一起生活。他母親有酗酒史……」我不知道在那之後還說了些什麼,我能聽到的,就只有耳朵裡的血液在咆哮,而我的心臟也在劇烈地跳動,手心開始出汗,腋下也出現刺痛。

 

我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我不認識其中任何一個人。幾分鐘前,我正和這些女人友好地交談,我覺得她們可能成為我的朋友。當她大聲讀著「他母親有酗酒史」時,我想知道:我應該打斷一下,告訴她們我已經戒酒多年了嗎?她們會說我閒話嗎?她們在那一刻就判定我是什麼樣的人了嗎?我在同一時刻感受到了能壓倒一切的,關於逃走、保護自己和哭泣的需求。

 

所有羞恥故事的共同點是,人們對自己說,這感覺太糟糕了。真的,真的很可怕。沒有任何情感像它一樣可怕。就像布芮尼‧布朗說的:「羞恥是一種會造成全面影響的情感。」這是一種被普遍憎恨的感覺,當我們經歷它,我們永遠、永遠不想再次感受它。永遠不想。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我們想要它消失。

 

我在國中畢業典禮上感受到的羞恥發生在二十五年前,但我記得那些感覺,好像那是昨天的事。那些細節還很生動──我甚至記得嘲笑我的女孩的名字。那些源於看似微小事件的感覺嵌入了我的內心,它們不僅開始塑造我這個人,還塑造了我的行為。

 

這就是為什麼「辨識羞恥」很重要。我們都有避免羞恥的本能。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一生都在盡力避免羞恥,而這種迴避則演變為一股力量,它會喚醒我們潛在的破壞性習慣──也就是完美主義、取悅他人、指責他人、自我毀滅、麻痺、孤立和躲藏、控制、過度成就,以及所有你將要讀到的其他習慣的來源。

 

如果其中一種,或每一種壞習慣常出現在你身上,猜猜是誰在煽陰風、點鬼火?是羞恥。

 

即使你不了解自己生活中關於羞恥的內容,它也可以藉由強迫你做出本書中提到的任何一個行為來接管你的生活,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任何(或太多)羞恥感,那麼你可能一直處於逃避羞恥的狀態。

 

讀過這本書提到的習慣,你要知道,你很有可能把它們當成一種保護手段。了解它們是你用來保護自己免受羞恥的東西,並且因它們努力庇護你而表示感激──然後做好準備讓它們離開。

 

當我們陷入完美主義、取悅他人、麻痺及其他習慣,我們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我們至多是在一個需要更進一步關照的傷口上,貼了一個臨時的、蹩腳的OK繃。舉例來講,關照的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1、清楚意識到你所做的事跟你想成為的人南轅北轍。我知道你不想參加取悅別人的舞會。我知道,當事情變得棘手,你想要和人們聯繫,而不是逃避。我知道你想盡最大的努力,而不是用完美主義來毀掉自己。當你知道自己參與了這些行動,就可以採取行動去改正它。

 

2、了解你的核心價值。要像你了解自己如何喜歡咖啡一樣了解它。對你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在日常生活方面,你能說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嗎?先處理這些優先事項意味著什麼?

 

3、實踐。你可能無法每次都做好,甚至大部分時候都做不好。改變行為是一件棘手的工作:有時你會把一切都弄錯,有時你會做對,有時你會為自己感到驕傲,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你會愈來愈為自己感到驕傲。然而,最終,你實踐得愈多,就愈能培養出對自己有好處的新習慣,而且愈容易感受到幸福。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如何停止不開心》,寶瓶文化出版, 安德莉亞‧歐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