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俞維的粉專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有34萬人追蹤,平日常在臉書分享育兒話題,日前她以「獨生子女的困境」為題發文,表示兒子某天突然提問:「媽,你會不會老啊?」下一句更說:「那你老了,我只有我一個人怎麼辦?」讓曾俞維不捨兒子才小學4年級,「還在長高、還在愛打籃球的年紀,卻已經在擔心將來要不要照顧我」…
曾俞維說,獨生子女固然獲得父母給予最多、最好的資源,但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手足可以分擔情緒、一起討論未來,「當他開始擔心『爸媽老了該怎麼辦』,他能想到的,只有他自己。」
而孩子那幾句「媽,那如果你生病了,我是不是要照顧你?我要煮飯嗎?我還要上學耶…」如同刀子般,一字一句刻進心裡,讓她在那一刻下了決定,要開始盤點保險、規劃長照、寫下醫療交代…,讓孩子不用一個人撐住整個世界。
把自己當獨居老人來規劃,是清醒!
曾俞維在留言處補充說道,有些人以為多生幾個孩子就是保障,但兒女眾多反而更容易推來推去,因此不該把希望綁在別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未來。「把自己當作獨居老人來規劃,是清醒;看孩子為樂趣而非保險,是智慧。這不是悲觀,是保護自己,也是放過孩子。」老年還是靠自己走得穩才最安心。
尤其照顧爸媽,最難的不是決定插不插管,而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最後壓垮人的,不是大事,是帳單。」與其希望孩子孝順自己到老,不如現在孝順未來的自己。
「老年生活要先規劃好,醫療費用要像小孩學費一樣存起來,不然到時候孩子沒被孝順壓垮,先被生活壓扁。」曾俞維強調,大家應該做一個「高配版」的長輩,「不拖累、不情緒勒索、還自帶保險系統,才是真正的終極進化!」
老後醫療、長照,保險這樣規劃
對此,理財專家吳家揚表示,在規劃退休金時要考量老後4大支出:「養老生活費用」、「休閒娛樂費用」、「醫療費用」與「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費用」。其中,「養老」跟「娛樂」可以靠薪資收入與投資收益來籌措,而「醫療」與「長照」則可藉由保險來大幅降低自付金額、甚至將財務風險完全移轉給保險公司。
吳家揚指出,由於癌症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因此建議將「癌症險」納入規劃;而「實支實付」則可補強「住院」時化療、放療、標靶藥等昂貴的醫療費用,加上實支實付保費低,理賠範圍涵蓋相對廣泛,CP值很高,號稱是「保險中的保險」,與癌症險都是對付癌症基本而便宜的兩個險種。
不過實支實付新制已於2024年7月上路,改版為「正本」理賠,許多商品理賠限縮,因此建議要搭配重大傷病險等一次給付型商品,才有足夠保障。
此外,癌症有機會動刀,「新型態手術險」也是選項之一,包含手術和處置。如果還有預算,可以加買昂貴的「重大疾病險」,除癌症外,也針對腦中風後障礙、癱瘓、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等重大疾病理賠,是確診後黃金治療期間的救命錢。
至於「失能扶助險」和長期看護較有關聯,但癌症病程進展到某種程度後,恐造成器官切除或功能受損,而達到某種失能狀態,此時就會啟動理賠。但須注意的是,「失能扶助險」是以失能等級來區分,住院和開刀都不一定會賠。
延伸閱讀:
預立醫療決定意願,讓孩子免擔「救與不救」煩惱
除了養老與長照等退休財務規劃,曾俞維也提到應預作「醫療交代」,避免子女在未來父母生命晚期時,承擔抉擇「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與煩惱,而最好的作法,就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意願書(Advance Directive, AD)、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等。
「預立醫療決定意願」是讓病人在生命末期,或陷入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公告疾病時,表達自己瀕死臨終、陷入恆久昏迷時的醫療處置意向,譬如不插氣管與鼻胃管、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等。
不過,預立醫療決定得先經過法定流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需要二等親內親屬參加,且須自費2,500到3,500元不等金額,民眾簽署意願一直低落。
對此,健保署今(2025)年擴增ACP健保給付範圍,對象擴大為「65歲以上重大傷病、大家醫計畫中屬於65歲以上多重慢性病病人」。另取消現行規範必須住院簽署,調整為門診簽署,也可獲得給付,每人給付3000點,預估6萬人受惠,新制將於5月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