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星華表示,約有3分之1的女性都有乳房良性腫瘤,雖然並非腫瘤都會演變成乳癌,但仍需要定期觀察,而新式的「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VABB,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已成為乳房良性腫瘤的主流治療方式。
不菸酒、無家族史,穿刺檢查「良性」仍確診乳癌
黃星華分享,曾在臨床遇到一位50多歲的老闆娘,她從4、5年前發現兩側乳房內有多顆纖維腺瘤,持續在門診追蹤,後來卻發現有部分腫瘤在短時間內增大,且形狀不規則。黃星華說,雖然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但仍有0.2%的機率轉變為惡性,因此患者於3年前進行首次手術,並持續追蹤。
到了去年3月,這位老闆娘又被發現新的腫瘤有異常生長情況,因為擔心手術影響外觀,在黃星華的建議下採用了「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傷口大小和3年前的傳統手術相比,差了有10倍左右,後續持續追蹤中。
還有另一名個案,則是40多歲的OL,她「不抽菸、不喝酒、沒有家族病史」,也未曾懷孕哺乳過,卻在一次自費健康檢查時,被發現右側乳房有一顆約1.2公分的腫瘤,邊緣不規則,高度大於寬度,顯示有惡性傾向。
這名OL初步穿刺的檢查結果顯示為「良性」,但因為影像特徵可疑,黃星華建議採用「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術後確診為生長較緩慢且低度惡性類型的「乳房管狀癌」。
由於這項微創手術能夠完整切除病灶,僅需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摘除術來確保乳房周圍剩餘組織乾淨及無淋巴結轉移,無須化學治療,後續也只要放射治療及口服抗賀爾蒙藥物及施打停經針等輔助性治療,目前已恢復良好,同樣持續追蹤中。
乳房腫瘤不必動大刀,微創技術助精準診斷
黃星華說,過去傳統開刀手術切除乳房腫瘤,患者往往會擔心疤痕過大或乳房變形,影響乳房外觀而遲遲不願進行手術。
而「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結合超音波影像導引可精準定位,利用真空抽吸及切片針,將良性腫塊抽吸出來,兼具診斷與治療功能,傷口從傳統手術的2~5公分縮小至0.3~0.5公分,術後疼痛感大幅下降,患者隔天即可恢復日常生活。
黃星華強調,「過去穿刺檢查只能取得部分組織,但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可以完整切除腫瘤,對於3公分的腫瘤,9成以上可切除乾淨,同時減少誤診風險。」
「真空輔助連續乳房切片微創手術」適用對象
●有良性腫瘤
●乳房異常鈣化病灶需進一步檢查
●影像檢查結果可疑,但穿刺無法確診者
其中乳房良性腫瘤,像是乳房纖維腺瘤、乳房葉狀瘤、乳房內乳突瘤、扁平上皮增生、複雜性囊腫等5種類都適合採用此新型微創手術。黃星華強調,若病理結果顯示為非典型性乳管增生(ADH),仍建議採取傳統手術切除,以降低癌變風險。
出現3症狀及早就醫,存活率逾98%
黃星華指出,乳房腫瘤的發生與遺傳、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可能因「體細胞基因突變」而導致腫瘤生長。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確保自身的健康,有家族病史或高風險族群應提前篩檢,女性族群更要做好自我乳房檢查,若發現腫塊、疼痛、乳頭異常分泌的狀況,應及早就醫診斷。
有鑑於45-49歲為國人婦女乳癌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衛生福利部從今年起,將2年1次的乳房攝影檢查補助對象,擴大至40~74歲女性,40歲以上如有乳癌家族史,如祖母、外婆、母親、女兒或是姊妹有人曾罹患乳癌,也更應定時參加公費乳房篩檢。
黃星華強調,乳癌的早期發現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尤其許多乳房腫瘤在初期並不會引起症狀,若能在乳癌第1期即時發現並接受治療,5年的存活率可達到98%以上。